题目内容

罗忠镕为了进一步探索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曾有意识将中国民间调式和音调与西方传统复调技法加以结合,创作了____--当时未正式出版,仅用油印方式。这是中国钢琴音乐中____较为完整地探索具有____的复调性作品。当时不少钢琴演奏家,如周广仁、郭志鸿、储望华、刘诗昆、殷承宗、李瑞星等,也表现出对从事钢琴创作的兴趣。不过他们的创作大多属于民间歌舞或一般声乐创作的改编曲。它们具有较大的教学实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当时中国钢琴创作的不足。其中像周广仁的____、储望华的____、郭志鸿的____、殷承宗的____等还得到广泛的欢迎。

查看答案
更多问题

中国交响音乐经过建国初期的发展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当时交响音乐还不是中国音乐创作发展的主流。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领导和群众已不满足于对音乐创作发展仅仅局限于声乐和小型器乐作品的范畴,对交响音乐创作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1956年北京中央乐团的正式成立,加上上海交响乐团等其他有关文艺团体附属管弦乐团的创设,以及1957年后各地音乐院校作曲和表演人才陆续登上乐坛,这为该阶段交响音乐创作的进一步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这阶段交响音乐新创作的突出标志,是涌现了一批以重大题材为主的大型套曲作品。如罗忠镕的、马思聪的____、丁善德的____、王云阶的____、李焕之的--后改名“天风海涛”、瞿维的交响诗____、辛沪光的交响诗____等,以及在“大跃进”形势下中央乐团集体创作的交响诗____和交响诗____等。这些作品的公演,一方面使听众对交响音乐的兴趣迅速高涨,另一方面也使大家对交响音乐创作应如何更好地发展发生了意见的分歧,从而引发了一场开始于1961年的、主要在《人民音乐》上展开的长达近三年的“交响音乐创作学术讨论”。

罗忠镕(1924-)1942年入四川省立艺专主攻小提琴,后转人国立音乐院分院仍主修小提琴,而后转向作曲,曾向从美国回来的谭小麟教授学习。新中国建立后曾一度在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后调北京,长期在中央乐团创作组从事作曲。罗忠镕在1957年以前,主要从事声乐、小型器乐作品(钢琴)的创作,从1958年开始,他转向交响音乐创作。先后写了____、、管弦乐____等。尤其是他的,比较成功地概括了人民经历了旧社会的压迫、进而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最后取得革命胜利的全过程。音乐气势宏伟、音乐风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配器手法比较大胆丰富。从这个作品的创作中,既可看出冼星海声乐创作中宏伟、激情的气质对他的影响,也可以看出苏联著名作曲家____交响音乐的哲理性、史诗性气质对他的影响。另外,罗忠镕还根据四川民歌的旋律创作了管弦乐配器变奏曲____,手法凝练,篇幅简洁,色彩对比鲜明,是当时不多见的优秀的非重大题材的交响音乐作品。这首作品的艺术构思和气质比较接近俄罗斯民族乐派李亚多夫的名曲____。

这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交响音乐创作题材偏于革命历史和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大题材,使得该类作品的形式都比较大(主要采用奏鸣套曲结构及单乐章性奏鸣曲式),篇幅也比较长。例如丁善德的____就运用了五个乐章的套曲结构,并且在配器的运用上比较丰富,该曲的音乐形象塑造偏重于对生活景象的标题性刻画,而较少对于主题的哲理性思考。该阶段对于生活风俗性的题材和小品套曲结构的形式,还有王西麟的____、钟信民的____等。总之,这阶段我国交响音乐创作的技法尤其是配器方面,在大多数中青年作曲家中比过去有了明显的提高。

协奏曲的创作是这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交响音乐发展的另一值得注目的领域。代表性的作品有:____合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简称“梁祝”)、刘诗昆和黄晓飞等人集体创作的____、马思聪的____和施咏康的____等。特别是小提琴协奏曲____,无论从题材的选择、音乐语言的民族化(特别是对传统戏曲音调的借鉴和吸取)和器乐化,还是乐曲结构的严谨清晰,都属当时此类作品的上乘之作。因此,它从首演到今天,历经近半个世纪,传遍国内外,经久不衰。这在我国音乐历史上是少见的。____也是当时一部敢于创新的作品,作者有意识将钢琴与民族乐队进行结合,力图使作品呈现出年轻人的朝气和大众化倾向,以接近群众的理解。但是,从创作的角度讲,缺乏真正专业的水平。这可能与作者们写作时过多地、又比较肤浅地受当时舆论界____交响音乐创作“民族化”和“群众化”有关。____的作品,不仅是我国同类体裁中最先值得注目的作品,而且还可以说是我国大型器乐协奏曲在艺术上不低于____的两部力作。它们与____一起为我国协奏曲音乐创作的发展开辟了道路。遗憾的是,由于一些客观的原因,这两部作品后来在实际演出中机会太少。

答案查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