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Willem Einthoven B. Norman Holter C. Wilson D. Frank E. Arthur Master
A. 采样率高,失真小 B. 更新换代快,容易技术升级 C. 记录器体积小,便于携带 D. 容易出现机械故障,导致心电图变形 E. 数据传输快,减少分析时间
A. P波的分类及识别 B. QRS波群的分类及识别 C. 根据QRS波群的宽度来确定室性或室上性QRS波群 D. 根据RR间距的提前量来确定期前收缩 E. 由期前收缩事件的组合来确定成串的异位搏动
A. RR间距延长 B. QRS波群增宽 C. 存储量不足 D. RR间距缩短 E. P波时限缩短
A. 心律失常相关症状的评价 B. 心肌缺血的诊断和评价 C. 心脏病患者预后的评价 D. 起搏器功能的评定 E. 以上都是
A. P-Q(P-R)段中点 B. QRS波群起点 C. QRS波群终点 D. J点后60~80ms E. T-P段中点
A. P-Q(P-R)段的中位点定义为E点 B. S波的终点定义为J点 C. J点后的60~80ms定义为ST段的终点 D. E点、J点和ST段终点的位置不能被操作人员修正 E. 当心率变得很快时,ST段终点的位置可被分析软件自动修正
A. ST段下移次数×ST段下移程度 B. ST段下移程度×ST段下移持续总时间 C. 每次ST段下移程度×每次ST下移持续时间 D. ST段下移次数×ST段下移时间 E. 24小时的ST段下移总和除以ST段下移次数
A. 40~60ms B. 50~70ms C. 60~80ms D. 70~90ms E. 80~100ms
A. ST下移≥1mm B. ST抬高≥1mm C. ST段偏移持续时间≥1分钟 D. ST段的平均偏移持续时间≥10分钟 E. 两次ST段事件之间间隔≥1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