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腔道给药 B. 黏膜给药 C. 注射给药 D. 皮肤给药 E. 呼吸道给药
A. 采用棕色瓶密封包装 B. 产品冷藏保存 C. 制备过程中充入氮气 D. 处方中加入EDTA钠盐 E. 调节溶液的pH
A. 乳剂分层、混悬剂结晶生长、片剂溶出速度改变 B. 药物水解、结晶生长、颗粒结块 C. 药物氧化、颗粒结块、溶出速度改变 D. 药物降解、乳液分层、片剂崩解度改变 E. 药物水解、药物氧化、药物异构化
A. 降低介电常数使注射液稳定 B. 防止药物水解 C. 防止药物氧化 D. 降低离子强度使药物稳定 E. 防止药物聚合
A. 产生协同作用,增强药效 B. 延缓或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C. 形成可溶性复合物,有利于吸收 D. 改变尿液pH,有利于排泄 E. 利用药物间的拮抗作用,克服药物的不良反应说明以下药物配伍使用的目的
A. 药物配伍后理化性质或生理效应方面产生的变化 B. 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不利于生产、应用和治疗的配伍变化 C. 药物的相互作用研究包括药动学以及药效学的相互作用 D. 研究药物制剂配伍变化的目的是保证用药安全有效、防止医疗事故的发生 E. 可通过改变贮存条件、调配次序,改变溶剂或添加助溶剂,调整pH或处方组成克服物理化学配伍禁忌
A. 10例 B. 30例 C. 100例 D. 300例 E. 5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