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30~45HU B. 45~60HU C. 80HU左右 D. 120~140HU E. 以上都不对
A. 泪腺神经和额神经 B. 额神经和滑车神经 C. 泪腺神经和动眼神经 D. 额神经和展神经 E. 滑车神经和鼻睫神经
A. 颈动脉体瘤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动脉间隙,可导致颈内外动脉移位,呈杯口状扩大 B. 颈部海绵状血管瘤多见于婴幼儿,常见于皮下或颈深部,可单发或多发 C. 若为神经鞘瘤,CT可显示囊性变和钙化,可以强化 D. 颈部恶性肿瘤中80%的为转移瘤,其中80%来源于头颈部恶性肿瘤 E. 由于神经纤维瘤血供丰富,可显著强化,藉此易与神经鞘瘤鉴别
A. 黏液囊肿多见于额窦 B. 黏液囊肿可引起窦壁骨质吸收 C. 黏膜下囊肿好发于上颌窦 D. CT容易区别黏膜下囊肿和黏液腺囊肿 E. 额窦黏液囊肿可压迫眼球移位
A. 前界为上颌窦外侧壁和颞骨乳突部 B. 后界为颈鞘和茎突 C. 外界为下颌支、下颌小头、冠状突和颞肌 D. 内界为鼻腔和鼻咽部 E. 上界为蝶骨大翼和岩骨尖
A. 胆脂瘤,中耳炎 B. 胆脂瘤,听骨链破坏 C. 面神经瘤,听骨链破坏 D. 颈静脉球瘤,颈内静脉裸露 E. 中耳乳突炎,听骨链破坏
A. 早期可表现为鼻咽侧壁平坦、僵直 B. 患侧咽隐窝消失 C. 注射对比剂后,肿瘤呈轻度强化 D. 肿瘤常伴囊变或钙化 E. 对骨的侵犯可为单纯性骨破坏、骨质硬化或两者兼有
A. 肾门、主动脉旁淋巴结组 B. 门腔间隙、腹腔干周围淋巴结及所在脏器周围淋巴结组 C. 肠系膜根部淋巴结 D. 髂区、骶前淋巴结组 E. 下腔静脉、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
A. 扫描前将发夹、义齿等异物取掉 B. 常用横断扫描,层厚5~10mm C. 扫描基线有眶耳线、听眶上线、听眶下线等 D. 鞍区病变常用冠位 E. 脑窗技术WW=1000~2000HU,WL=200~400HU
A. 常规增强扫描为注射完对比剂后即扫描,对时相要求不高;时相扫描根据靶器官血流动力学特点进行不同延迟时间扫描 B. 常规增强扫描与时相扫描都无需考虑个体差异 C. 小剂量试验有助于找到常规增强扫描的最佳延迟时间 D. CT值监测激发扫描可以精确常规增强扫描的最佳延迟时间 E. 常规增强扫描与时相扫描都采用标准时间延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