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房性心动过速 B. 心房颤动 C. Ⅰ型心房扑动 D. 室上性心动过速 E. 室性心动过速
A. 心脏排血受阻(二尖瓣狭窄) B. 阵发性房室传导阻滞 C.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D. 室性心动过速 E. 心房颤动伴旁道前传
A. 噬菌体分型 B. SPA C. 人群带菌率高 D. 耐热核酸酶 E. 溶血素
A. Ⅰ型心房扑动消融成功且无其他心律失常 B. Ⅰ型心房扑动、瘢痕性房性心动过速均消融成功 C. Ⅰ型心房扑动、瘢痕性房性心动过速均消融成功,但之后其中1种或2种均复发 D. Ⅰ型心房扑动、瘢痕性房性心动过速均消融成功,无复发但患者出现心房颤动 E. 即使出现心房颤动也可消融,但成功率较低而风险较大
A. 右房手术瘢痕性房性心动过速 B. 心房颤动 C. 室性心动过速 D.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E.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AIR B. VVI C. DDDR DVI E. VAT
A. ≤1.5 B. 1.5~2.0 C. ≤2.0 D. ≤1.0 E. 1.0~2.0
A. 排除短时间内对起搏器不适应者,心室起搏后出现症状或起搏后症状逐渐加重 B. 如心室起搏伴有房室逆向传导和症状,而改为心房起搏或房室顺序起搏后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 C. 仅见于VVI起搏方式 D. 心室起搏时动脉血压下降>30mmHg和右房压升高>20mmHg,同时有症状者 E. 起搏器功能正常而反复发生晕厥或充血性心力衰竭
A. 继续观察 B. 口服倍他乐克 C. 口服普罗帕酮 D. 电生理检查准备导管射频消融 E. 安置植入性除颤起搏器(IC
A. 呼吸加深加快 B. 心排出量增加 C. 外周血管阻力增加 D. 血压下降 E. 心率增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