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下面是一位学生的习作,阅读并完成下列各题。案例:时间在流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题记①把理想交给时间,我相信时间会证明一切。②每个人都有理想,只是有的人坚持下去,最后成为现实,有的人却因为种种原因半途而废。记得有人说过“别跟我谈理想,戒了”。我在浅笑的同时不免心生感概,曾经志在四方、朝气篷勃、对未来充满信心与希望的少年何以如此颓废?真的如某些人所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吗?其实不然,试问哪一奈通往成功的路不是泥泞不堪、充满挑战呢?只是有的人对明天的未知感到迷芒,不知道距离理想还有多远而中途放弃;有的人对今天遇到的困难感到畏惧,不知未来还有多少磨难而半途而废。毛泽东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对于未来,我们没有必要想太多,认真把握现在、把握今天才能无怨无悔。只要抓紧每一分每一秒,终有一天,时间的河流会将我们度到理想的彼岸。③好花盛开,就该先摘。④因为人们最常犯的错误是不知珍惜眼前所拥有的,所以等到失去时才追悔莫及。而彼时一切都无法挽回了,留下的仅仅是无尽的悔意和无边的自责。花儿开了,就尽情欣赏吧,不要等到明天,或许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风会将花瓣纷纷打落;美味佳肴,就尽情享用吧,不要等到明天,或许时间的流逝会使它变质;纯洁的友情,尽情去爱吧,不要等到明天,或许你的犹豫会使它悄悄溜走。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很多,我们要懂得珍惜,懂得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⑤世上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趁着年轻,尽情地孝敬父母吧!有人常常以自己年龄小为借口来推脱孝敬父母的责任,说要等到自己赚很多很多钱,然后买很大的房子给父母住。其实,孝敬父母并不一定要从物质方面去衡量,我们可以尽自己所能为父母做事。例如:为他们泡一杯热茶,为他们捏捏肩、捶捶腿,为他们倒一次洗脚水……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足以令父母幸福。时间在流逝,父母的青丝也渐渐变成白发,父母的容颜也被时间刻下了皱纹。我们要把握每一分每一秒,好好爱他们。⑥让时间在我们为理想的奋斗中流逝,让时间在我们享受美好生活的点滴中流逝,让时间在我们尽情爱父母中流逝。时间在流逝,让它在有意义、有价值的每一分、每一秒中流逝。 问题:1.请从第②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2.请指出该习作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问答题

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课文介绍该课文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第八课,同单元的选文还有《劝学》《过秦论》《师说》。单元导语这个单元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这些散文中,有议论治国得失的,有总结军事经验的,有讨论学习和人才培养的。聆听其中的济世忠告,感受古人的襟抱与睿智,我们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传统文化思想的宝贵。阅读这些充满智慧的篇章,还可以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阅读时要多琢磨文章立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说服力量。同时,还应当有点质疑问难的精神,大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提高思考能力和议论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经济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树立常见文言文实词、文言文虚词、文言句式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课时安排两课时学生情况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班额50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1.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2.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3.请为本文设计两道拓展题,并附上参考答案。


问答题

阅读一位教师的教学实录,完成下列各题。案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2.与文本对话,探索人物内心深处强烈的厌战情绪和浓浓的思乡之情。3.赏析本文名句4.能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师:同学们,讲到“战争”,你会联想到哪些描写战争的词语?(如刀光剑影、血肉横飞、尸横遍野、狼烟四起、兵荒马乱、千疮百孔、满目疮痍、背井离乡、妻离子散……)这些词语写出了战争的残酷。那么对处在战争一线的古代士兵来说,面对战争他们又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采薇》一课。二、整体感知,疏通文意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文中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2.同桌合作,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流畅地翻译课文。3.分四人小组,交流译作,老师选择其中几个投影给大家,指出优劣。如对最后一段的翻译:生:想起我离开家的时候,杨柳依依随风飘飞。如今我在归乡的途中,纷纷扬扬雪花漫天,路途泥泞步履艰难,饥渴交加满身疲惫。我的心是多凄凉悲伤,满心的伤痛又有谁能体会。生:回想当初上征途,杨柳依依随风舞。如今回家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一路随队缓缓行,又渴又饥真劳累。我心伤悲感慨多,此中哀苦谁体会!5.讨论分段,归纳段意。第一部分(1~3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的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第二部分(4~6节)直接写战事。第三部分(第6节)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6.再次朗读课文。三、研讨课文、体味情感1.戍卒的全部生活,可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悲苦”,那么他们又是因何而“悲”,又是缘何而“苦”?请同学们仔细研究课文,说说你的发现。2.分四人小组,交流讨论发现情况。3.课堂交流讨论答案参考:(1)久役在外--岁亦莫止,岁亦阳止。(2)寝食难安--猃狁孔棘,载饥栽渴。(3)战斗惨烈--“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四牡翼翼”。(4)音讯隔绝。(5)归乡路遥。4.请同学们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从白天激烈的战斗中幸存下来的士兵们在荒凉的边塞营地会谈些什么呢?(1)两人一组进行交谈。(2)请两组当堂表演,师生点评。四、综合训练,提高能力1.《采薇》末章的前四句,历代传诵不已。那么它永久的艺术魅力究竟是怎样表现的呢?说说你的理解。先独立思考,再组织课堂讨论。查阅有关古人对这两句话的评价资料。参考答案:①物中有我,景中生情,情景交融。“依依”既表现杨柳之态,又表示人们送别时依依不舍之情。②一语双关。因“柳”与“留”谐音,古人折柳送别,以表示挽留之意。③美好祝愿。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④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丽时节,征人却不得不与亲人分别,也许一别之后永远无相见之日,良辰美景,并无赏心乐事,所以美景不过是形同虚设罢了。春色愈美,愈能惹起生离死别的哀愁,以乐景衬哀情,哀情更突出,更鲜明,故能起到倍增其哀的艺术效果。2.下面是古人对《采薇》的评价,谈谈你对这些评价的看法。谢公(指谢安)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公曰:“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世说新语·文学》《诗》曰:“萧萧马鸣,悠悠旆旌,见整而静也,颜之推爱之”。“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写物态慰人情也,谢玄爱之。远猷辰告,谢安以为佳句。--宋祁《宋景文笔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为乐,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投影]比较下列两首诗的异同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答案参考:相同之处:都是边塞诗,都反映征人思乡这一主题,都写了战士们的不幸遭遇和乡愁离恨,起笔都不凡,意境开阔壮美不同之处:王之涣诗描写塞外荒寒壮阔的景物,透露出征人生活的艰苦和思家的哀怨。情调是悲而壮的。王昌龄诗却未把征人的愁思描写一番,而是慨叹征人不还的原因是没有名将守边,以致外患频发,使诗另开辟出一层新意。五、以竞赛的方式背诵课文。 问题:1.以上是一位教材在讲解《诗经·采薇》一文时的教学实录,其呈现出哪些特点?请认真阅读之后回答。


单选题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师:从第二段中,你们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烛之武呢?(请一个学生朗读这段中烛之武的语言:“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该生声音响亮,声调平静)生:他有才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有着强烈的爱国心与责任感。师:对“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生:年轻时未被重用,受到了残酷的打击,心里长期积压着沉重的牢骚。师:是啊,才不尽其用,这么大的打击,让烛之武心里很是委屈,所以推辞了郑伯的请求。在回答中,他用了“也、犹、矣、也已”,使感情表达更为强烈。幻灯片显示资料文字:烛之武,考城人,年过七十,事郑国而为圉正(养马的官),三世不迁官……步履蹒跚。师:“圉正”是养马的官,当时作为三朝老臣的烛之武养马几十年,已经七十多岁。(学生们私下议论,感叹不已)师:请这位同学重新将刚才这段话再读一遍。(该生语速缓慢,声调低沉)(全班齐读一遍,感情表达很到位)师:烛之武最终还是丢掉个人私怨,去游说秦伯。对描写他出城的“夜”与“缒”两个字,你们是怎么理解的呢?生(众):被包围,很危险。师:这时我们看到的又是一个怎样的烛之武呢?生(众):很勇敢,有爱国心。师:烛之武,年纪已七十多岁,还被绳子捆绑着从高高的城墙上放下,淹没于夜色,赶向敌营,这是怎样一颗勇敢与炽热的爱国心啊!以下选项对这段教学实录片段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A. 这段教学实录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分析烛之武形象特点”这一教学目标
B. 在完成语意理解的基础上,从重读字词切人,再结合人物的生平分析人物形象的教学思路抓住了文本特点,深入浅出
C.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要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语文,这段教学设计教师通过对学生思维的引导,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借助语言还原事物本象的能力
D. 教师采用一读、二读、三读的方式,层层推进,指导学生慢慢地读出了人物复杂的心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是课堂的主体

问答题

读《孔雀东南飞》教学实录,完成下列各题。案例:师:(运用多媒体导入)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有着不同的不幸。经过近两个星期的准备,今天,我们在这里用自己的方式演绎古典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悲剧故事。那么他们是如何演绎这个故事的呢?其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怎么样?我想看完同学们的表演你就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好!请看第一场《遣归》。第一幕:相恋[形式:哑剧]生旁白: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起初,他们很幸福。(兰芝听门外声响,轻轻出门,于池边小路徘徊等待仲卿,久等不来。仲卿从后轻手轻脚上,轻拍兰芝肩;兰芝故作生气,与仲卿闹别扭,不听仲卿反复解释,后兰芝敲了仲卿一下即跑走,仲卿跟上) 第二幕:婚后[形式:哑剧][背景音乐:小提琴协奏《梁祝》]生旁白:婚后的兰芝贤惠勤劳,每天都忙到深夜,天刚亮,又早起做饭。深夜,兰芝倚烛刺绣,天明,兰芝吹灭蜡烛,出门做饭。[生配乐表演]第三幕:逼归[形式:话剧]焦母:(拄拐上)(吼)兰芝,你死哪去了,还不赶快做饭?兰芝:(低眉顺眼)婆婆,我这就给你做饭,今天,咱们吃面汤。焦母:(脸孔朝天)面条太滑。兰芝:(委曲求全)那……咱们吃包子。焦母:(顿拐)包子太腻。兰芝:(声音哽咽)那……吃饼。焦母:(怒斥)算了吧,你个笨婆娘,我们焦家怎么娶了你,连饭都做不好!(兰芝黯然而下)第四幕:请归[形式:话剧](兰芝独坐闺房饮泣,仲卿接信回家,听兰芝诉别)兰芝(停止啜泣,哽咽):我要走了,不是我不想留下,只是--婆婆对我不满意,我不能等着被赶走,还是让我自己提出来吧。仲卿(声音洪亮):你别走,让我去跟母亲说吧。(兰芝仍啜泣不语)师:好,第一场表演结束,他们表演得怎么样,哪位同学毛遂自荐来评论一下?生甲:我认为他们表演得很不错,焦母的扮演者把焦母的蛮横、专制表现得淋漓尽致。生乙:我认为刘兰芝的表演也挺好,把一个善良、委曲求全的兰芝生动地再现在我们眼前。生丙:我认为焦仲卿的表演似乎不大到位。特别是他声音洪亮地说“你别走,让我去跟母亲说”,这一句话说得口气很硬,不符合仲卿软弱的性格,如果焦仲卿这么刚强,那么还会有“自挂东南枝”的悲剧发生吗?师:看来同学们不光是看热闹,还真看出了点门道,点评非常到位。接下来,请欣赏第二场《誓别》。第二场:《誓别》配乐诗朗诵[配乐:古筝《梁祝》]刘兰芝:焦仲卿:山那边,夜的那头你在想我我在想你机杼旁困顿的身影在梦的小舟里飘荡纺织娘的唱鸣,弱小的身躯是我疲惫的声音能否承受繁重的劳累夜幕下的星星刚韧的性格是你眼睛流放的精莹能否经得住母亲的苛刻……师:欣赏完这优美的配乐诗朗诵,请同学们也来一点精彩点评。生甲:这种内心独白,直接把我们带进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的坚韧。这么美好的爱情却遭到焦母的棒杀,让我们真正地痛其所痛,恶其所恶。生乙:我觉得女同学朗诵感情充沛,让我们感受到兰芝如泣如诉;男同学比女同学朗诵“稍逊风骚”,把一个文弱小吏变成了一个豪气冲天的大丈夫。生丙:两位同学的表演各自为战,表演有一些呆板,最好能有一些眼神的交流,动作的变化。 这样才能和这首优美的诗珠联璧合。师点评:同学的眼光都是雪亮的,既看到了优点:形式的多种多样,激发同学们的观看兴趣;也看到了不足,同学暂时还不能把握住仲卿的软弱、兰芝的忠贞以及焦母的蛮横这些性格特点。但是,尽管这第一只小板凳做得不够精美,但我相信同学们肯定会把第二只、第三只做得会“更上一层楼”。师:故事正在一点一点地展开,接下来,请看第三场《抗婚》第三场:抗婚[形式:话剧][由大屏幕显示汉代建筑,为灰色的瓦房;气氛:沉闷压抑]刘母(抚兰芝背)(柔声):兰儿,咱们已经回绝了县令的好意,难得太守家也派人来提亲,你就答应了吧!兰(眼含泪水):我刚回来时,仲卿还曾一再嘱咐过我,我们发过誓永不分离。今天如果答应了,岂不是违背了当初的诺言。娘,您还是帮我回绝了吧!母:哎!真是乱透了。难为我可怜的兰儿了。(刘母拭泪下)兄(大模大样上):母亲,怎么样?(母摇了摇头)兄:这下可糟了。(进房,坐下,跷腿)妹子,县令家派人来提亲,按你的意思没答应,可是太守家派人来提亲,你还是一口回绝?兰(低头,小声):是……兄(瞪眼)(大声):你真是愚蠢至极,你回来多日,那个焦仲卿找过你了?……本来你被送回来就够让人笑话的了,你就算不为母亲和我想想,也该为你自己想想……师总结:从《卫风·氓》中的弃妇到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到曹禺的戏剧《雷雨》中侍萍的怨愤,从刘兰芝的自赴清池到巴金《家》中鸣凤之死,无不呐喊出对封建专制的抗争、对爱情自由的向往。由以上几幕剧,我们对人物性格、故事主题有了深刻的了解;希望我们这堂课能抛砖引玉,在这个基础上,同学们回去自编第四场《殉情》,做出精美的“第二只小板凳”。 问题:1.请根据实际教学以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知识对本案例进行评析。


单选题

以下是一位教师的教学反思,读后按要求回答问题。在教材使用上,我紧扣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努力把教材特点和学生学习实际结合起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对教材进行一定的取舍,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在教《世间最美的坟墓》这篇散文时,只抓住托尔斯泰墓“逼人的朴素”下是他的毕生追求、“向往平民化、回归自然”这一伟大人格的外化重点讲深、讲透。再如,莫泊桑的《项链》中外驰名,学生乐于阅读,但仅此一篇难以满足学生求知的渴望,我在讲解课文的基础上,又给学生补充了莫泊桑的其他小说,如《羊脂球》等,并把莫泊桑和另外两位短篇小说巨匠--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作比较,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又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语文课的特点,渗透思想教育内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历史伟人如屈原、杜甫、白居易、辛弃疾、文天祥、谭嗣同等,他们的爱国豪情充塞着青年学生的胸膛:张衡、蔡伦、沈括,他们之所以被历代人们称颂,是因为他们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华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天山的壮丽,泰山的博大,黄山的神奇,三峡的秀美,内蒙古的辽阔,都让学生心向神往,爱国的热情澎湃于胸中。其次,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挖掘课文内涵,让学生从中领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方法。《拿来主义》教会了学生如何对待传统;《(呐喊)自序》让学生看到了一个伟人对真理的不懈追求;《阿Q正传》让学生了解了一个灵魂残缺之人的可悲;《师说》帮助学生摒弃盲目自大,养成求实好学的习惯。每学期我都要结合课文教学引入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以上教师的教学反思做简要评析,分析不正确的是()。

A. 课堂上根据讲课内容随时提出紧密联系现实的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思考习惯
B. 课下引导学生从中了解社会,为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C. 教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D. 对本节课的内容扩充得太宽泛,不利于学生对本课文章的掌握

火星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