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我国居民收入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到了不容忽视的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1985年的1.7倍扩大到2003年的3.2倍,若将农民的实物收入、生产性投入和市民的隐形福利收入等考虑在内,城乡收入差距达到惊人的6倍;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人均收入水平已经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在西北干旱地区、西南山区还有上千万人没有脱离贫困;城镇最富裕10%家庭的财产占全部城镇居民财产的45%,而城镇最贫穷10%家庭的财产只占全部城镇居民财产的1.4%。以基尼系数反映的居民个人收入差距水平自1994年开始,就超过了0.4这个临界点。这一段材料表明
A. 缩小收入差距需要政府采取收入政策进行调节
B.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前必须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状况
C. 在收入差距过大的状况下,必须加大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促进社会公平
D. 单纯市场规律的作用会引起贫富差距的扩大和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查看答案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西藏还处于农奴制社会。经过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到20世纪60年代,西藏昂首走入社会主义社会。这一事实表明
A. 社会形态更替没有规律
B. 社会形态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C. 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否定了人类总体历史过程
D.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是社会形态运动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资本的周转时间,是产业资本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了价值的增值,然后重新回到原来的资本形式为止所经历的时间。资本的周转时间由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之和构成。其中,影响流通时间的主要因素包括
A. 市场供求状况
B. 交通运输条件
C. 生产资料库存数量
D. 自然力作用时间
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自从货币形式出现后,整个商品世界就分裂为对立的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商品,它们作为具体的使用价值而存在;另一极则是货币,它作为一般的价值而存在。货币产生后
A. 商品的内在矛盾表现为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B. 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表现为商品和货币的关系
C.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未能消除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
雇佣工人能够给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一般而言,雇佣的工人越多,资本家榨取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多。可是在现实中,资本家并不能雇佣所有需要工作的工人,失业现象在资本主义国家司空见惯。对这一现象解释正确的有
A. 生产的技术限制
B. 资本家不断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要求
C. 保持对已雇佣工人较高程度剥削的需要
D. 国家的法律和法令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