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几十年间,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先后经历了四次重大转变。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土地改革完成之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从1953年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正确认识我国国情,毅然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材料2: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的关键时刻,深刻洞察中国国情的深刻变化,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所做出的新判断。请回答:(1)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一系列变化,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原理?(2)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有何重要意义?
查看答案
[材料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更加鲜明地强调不断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大力推进经济体制各项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有力促进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材料2]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既通过提出并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激励人民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请回答:(1)试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对材料一作出分析,说明我国为什么能够在经济体制方面取得伟大的改革成就?(2)根据材料2,分析说明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材料1:2002年3月4日,四川省最大的乳品企业四川华西乳业有限公司突然作出惊人之举,把库存的两吨鲜奶“哗哗”倒进了下水道。3月5日,成都商报赫然登出一条醒目新闻,华西乳业把收购不久的牛奶倒入下水道,这种情况已经连续1周……材料2: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又是一个重大实践命题。科学认识这一命题,准确把握其内涵,对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年5月26日),《人民日报》2014年5月28日材料3: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完善市场机制,打破行业垄断、进入壁垒、地方保护,增强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和调整能力,提高企业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竞争力。发挥政府作用,不是简单下达行政命令,要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用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用规划明确投资方向,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7年1月22日),《人民日报》2017年1月23日请回答下列问题:(1) “倒奶事件”中隐含着什么样的经济规律?(2) 结合材料2和材料3,如何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
建筑工程单价中基本直接费包括()、()、()三项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