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隋朝统一中国后,集中整理了魏晋及南朝盛行的《清商乐》,和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原的兄弟民族及外国乐舞,制定了七部乐,后来又增为九部乐。唐代继承了隋的九部乐,并在此基础上增删成十二部乐。B、隋代开皇(公元581至600年)初制定了七部乐,包括一、《国伎》;二、《清商伎》(即汉代传统乐舞);三、《高丽伎》;四、《天竺伎》;五、《安国伎》;六、《龟兹伎》;七、《文康伎》(《礼华》,汉族面具舞)。C、隋炀帝大业(公元605至618年)中,又增加了《康国伎》和《疏勒伎》,成为九部乐。并把《清乐》列为第一部,《国伎》改为《西凉伎》。D、唐高祖武德(公元618至626年)初,继承了隋代的九部乐,乐制、舞制都依归。到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废除了《礼华》;贞观十六年十一月,他宴百寮,加奏《高昌伎》,自此以后,才成为十部乐,包括一、《燕乐》;二、《清乐》;三、《西凉乐》;四、《天竺乐》;五、《高丽乐》;六、《龟兹乐》;七、《安国乐》;八、《疏勒乐》;九、《康国乐》;十、《高昌乐》。

A. 隋朝统一中国后,集中整理了魏晋及南朝盛行的《清商乐》,和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原的兄弟民族及外国乐舞,制定了七部乐,后来又增为九部乐。唐代继承了隋的九部乐,并在此基础上增删成十二部乐。
B. 隋代开皇(公元581至600年)初制定了七部乐,包括一、《国伎》;二、《清商伎》(即汉代传统乐舞);三、《高丽伎》;四、《天竺伎》;五、《安国伎》;六、《龟兹伎》;七、《文康伎》(《礼华》,汉族面具舞)。
C. 隋炀帝大业(公元605至618年)中,又增加了《康国伎》和《疏勒伎》,成为九部乐。并把《清乐》列为第一部,《国伎》改为《西凉伎》。
D. 唐高祖武德(公元618至626年)初,继承了隋代的九部乐,乐制、舞制都依归。到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废除了《礼华》;贞观十六年十一月,他宴百寮,加奏《高昌伎》,自此以后,才成为十部乐,包括一、《燕乐》;二、《清乐》;三、《西凉乐》;四、《天竺乐》;五、《高丽乐》;六、《龟兹乐》;七、《安国乐》;八、《疏勒乐》;九、《康国乐》;十、《高昌乐》。

查看答案
更多问题

在探索三分损益律的进程中,()的王朴提出了()的新生律方法。并制作(),对后代朱载堉()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影响。A、五代后唐;在纯五度的框架内调整十二律 B、五代后周;在纯八度的框架内调整十二律C、律准;“新法密率”D、乐器;十二平均律

A. 五代后唐;在纯五度的框架内调整十二律
B. 五代后周;在纯八度的框架内调整十二律
C. 律准;“新法密率”
D. 乐器;十二平均律

从唐代“十部乐”的来历看,清商乐是(),礼华伎属于()。A、汉魏时候陆续采入乐府的“吴声”、“西曲”,是汉族民间音乐。B、中国原有俗乐。C、来自西域的“胡乐”D、汉魏时候陆续采入乐府的横吹曲、鼓吹曲,是历代沿袭下来的宫廷音乐。

A. 汉魏时候陆续采入乐府的“吴声”、“西曲”,是汉族民间音乐。
B. 中国原有俗乐。
C. 来自西域的“胡乐”
D. 汉魏时候陆续采入乐府的横吹曲、鼓吹曲,是历代沿袭下来的宫廷音乐。

从唐代“十部乐”的来历看,燕乐是(),()是西域的音乐。A、来自江南地区的“雅颂之声”B、唐代增加的俗乐C、国伎、安国伎、龟兹伎、康国伎、疏勒伎、高昌伎、天竺伎D、国伎、安国伎、龟兹伎、康国伎、疏勒伎、高昌伎

A. 来自江南地区的“雅颂之声”
B. 唐代增加的俗乐
C. 国伎、安国伎、龟兹伎、康国伎、疏勒伎、高昌伎、天竺伎
D. 国伎、安国伎、龟兹伎、康国伎、疏勒伎、高昌伎

在(A)时期(712—756),宫廷音乐根据表演方式分为(),从类别上看,它们都属于()。A、唐玄宗;“坐部伎”六部和“立部伎”八部 B、武则天;“坐部伎”八部和“立部伎”六部C、歌舞音乐D、宫廷仪式音乐

A. 唐玄宗;“坐部伎”六部和“立部伎”八部
B. 武则天;“坐部伎”八部和“立部伎”六部
C. 歌舞音乐
D. 宫廷仪式音乐

答案查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