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中国古代哲学家张载认为:“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这段话所包含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是

A. 矛盾的对立面互为存在的前提
B. 矛盾的对立面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C. 宇宙万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
D. 矛盾即绝对的同一性与相对的斗争性的统一

查看答案
更多问题

《荀子.儒效》曰:“千举万变。其道一也。”《庄子.天下》有曰:“不离于宗,谓之天人。”我们常说“万变不离其宗”,这表明

A. 运动离不开静止,静止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C. 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不表现本质的现象是不存在的
D. 现象和本质相统一,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振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这说明

A. 语言是意识的工具
B. 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
C. 语言是意识的客观内容
D. 语言是人类的主观意识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催雨或消雨的方法实现降雨或不降雨。用人工消雾的方法来消除浓雾。但要实现人工增雪或消雨,还须具备有利的气象条件,不可能“无中生有”。这说明

A. 物质决定意识
B. 意识依赖于物质
C. 意识具有能动性能够反作用于物质
D. 人们能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记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记它们的生成和消逝;看到它们的静止,忘记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由此可见。形而上学的特征表现为

A. 孤立的
B. 静止的
C. 片面的
D. 客观的

答案查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