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以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2必修》(遗传与进化)第二章“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学设计。请仔细阅读,并依据新课标对这个教学设计做出你的分析和评价。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调查、观察、实验和制作等活动,体验科学家探索生物生殖、遗传和进化的奥秘的过程”。在“遗传的分子基础”部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还提到“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阐明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在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中,萨顿和摩尔根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有独到的研究方法,有缜密的思考,有严谨的推理,并得出了科学的结论。本节的教学目标突出两点:一是科学的过程和方法;二是在染色体和基因水平上阐明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以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研究教科书“问题探讨”中的问题,体会类比推理的方法 →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想,并关注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 → 引导学生活动:画减数分裂示意图(染色体上标注基因) → 引导学生活动:根据图示表述自己所发现的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 → 教师肯定学生的发现并介绍萨顿假说 → 教师介绍摩尔根实验,引导学生就实验提出问题并解答(或教师设问,学生解答),从而认同基因在染色体上 → 学生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 → 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推断基因与DNA长链的关系 → 总结。具体教学过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