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汉之世,公卿尤以辟士相高。……有五府俱辟如黄琼者,四府并命如陈纪者。往往名公钜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 “东京……才智之士,多由郡吏以人仕。……盖当时仕进之路如此,初不以为屈也。” ——《东汉会要》卷27《选举下》 材料二: 东汉……荐举征辟,必采名誉。故凡可以得名者,必全力赴之,好为苟难,遂成风俗。其大概有数端。是时郡吏之于太守,本有君臣名分。为掾吏者,往往周旋于生死患难之间。……此尽力于所事,以著其忠义者也。……此感知遇之恩,而制(丧)服从厚者也。然父母之丧不过三年,而郡将举主之丧与父母无别,亦太过矣。 又有以让爵为高者。……夫以应袭之爵,而让以鸣高,即使遂其所让,而己收克让之名,使受之者蒙滥冒之诮,有以处己,既无以处人。况让而不许,则先得高名而仍享厚实,此心尤不可问也。 又有轻生报仇者。……夫父兄被害,自当诉于官,官不理而后私报可也。今不理于官,而辄自行仇杀,已属乱民。又有代人报仇者。……此则徒徇友朋私情,而转捐父母遗体,亦缪戾之极矣。盖其时轻生尚气,以成习俗,故志节之士好为苟难,务欲绝出流辈以成卓特之行,而不自知其非也。 ——《廿二史札记》卷五“东汉尚名节”条 材料三: “汉世诸科虽以贤良方正为至重,而得人之盛,则莫如孝廉。” ——徐天麟《东汉会要》卷二六《选举上》按语 材料四: 征,是皇帝下诏指名征聘;辟,是公卿或州郡长官聘为掾属;均不具强制力,可应聘可拒聘。门生,是儒学宗师亲自授业者称弟子,转相传授者称门生。大官僚门下投靠称门生者,或多达数千人。故吏,是被辟应聘者,即为聘主(或称举主)之故吏。 回答问题: 以上材料反映了什么样的制度请评价秦汉时期的这一制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逮桓、灵之间,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婢直之风,于斯行矣。 初,桓帝为蠡吾侯,受学于甘陵周福,及帝即位,擢福为尚书。时同郡河南尹房植有名当朝,乡人为之谣日:“天下规矩房伯武,因师获印周仲进。”二家宾客互相讥揣,遂各树朋徒,渐成尤隙。……流言转入太学,诸生三万余人,郭林宗(泰)、贾伟节(彪)为其冠,并与李膺、陈蕃、王畅更相褒重。学中为之语曰:“天下楷模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俊秀王叔茂。”……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贬议,屣履到门。 ——《后汉书-党锢列传》 材料二: 李膺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 郭泰字林宗。……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辆。林宗唯与李膺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身长八尺,容貌魁伟,褒衣博带,周游郡国。尝于陈、梁问行遇雨,巾一角垫。时人乃故折巾一角,以为“林宗巾”,其见慕如此。——《后汉书·党锢列传》 材料三: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仲博(滂弟)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滂父)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唯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得与李(膺)、杜(密)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后汉书·党锢·范滂传》 材料四: 至其末造,朝政昏浊,国事日非,而党锢之流、独行之辈,依仁蹈义,舍命不渝。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三代以下风俗之美,无尚于东京者!——《日知录》卷13“两汉风俗”条 请回答: 材料一和材料二说的是是什么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