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招收新生的通知各位家长及考生: 我校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高中示范学校,现有教职工40余人,教室18个,最多可容纳学生900人。 我校今年毕业298人,因此,今年我校最多可招收高一年级新生300名,但现在实际报名人数已超过了500人,这说明广大考生及家长对我校寄予厚望,我们在此表示衷心地感谢。由于我校的师资和教室所限,我们今年实在无法满足报考我校的每个考生及考生家长的愿望。我校今年最多只可招收300人,但现在我校必须要接收我校的主管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创新学院教职工子女和我校教职工子女127人外,还要接收市教育局分配给我校的新生155人,这样总计要282名。 我校反复研究,并经我校的领导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创新学院领导开会研究同意,我校今年只招收父母一方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创新学院或我校教职工的子女,其余方面的新生一概不接收。敬请考生家长与考生谅解。 附属中学 2010.7.20回答下列问题: 标题存在的问题是( )。
A. “2011年招收新生的”几字多余
B. “2011年”多余
C. 缺少介词“关于”
D. 标题不全
查看答案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当下社会语言中产生了许多新词,“美女”算是其中之一,因为它已经不是传统语意上的“美女”了,而是几乎泛指一切女性。“美女”一词的滥用,似乎发端于文学界,所谓“美女作家”。当从文学自身寻找价值比较艰难的时候,从语言学角度去寻找,反而显得容易些了,这也许可以算作中国文学对于语言学的新贡献吧。继女作家统统被称为“美女作家”之后,电视上每出现一位女教授,都会被称为“美女教授”。现在到商场去买东西,都会有营业员凑上来问:“美女,买什么” 在“美女”中,“美”已经成为虚词,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了。“美女”对语言学带来了新的挑战,那就是需要重新定义“美”的内涵。如果从前称美女是对女性美的赞赏的话,现在已经完全沦为一种轻薄了。而且,从前的人含蓄,似乎很少在口语中直呼一个人为“美女”,哪怕她真的是一个美女。这不是审美的个体差异问题,也不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特定审美现象,而是“美”字的滥用和美女称谓的泛化。就拿文化界来说,百姓对于知识女性的面孔可能是存在着“阅读定势”的,一看没到丑的地步,“美女”一词就脱口而出了,所以,现在大家需要区分的不是谁是“美女作家”、“美女教授”,而是谁不是“美女作家”、“美女教授”了。当特殊取代一般时,人们所做的就不是从一般中区别特殊,而是从特殊中区别一般了。 一个词汇的运用越是被泛化,意义也就越是被抽空。汉语中有很多词已经被用死掉了,属于一用就滥,一滥就死。在文化界,死掉的词可能还有大师和伟大。评价一个文化人,一动就是大师;评价一件文化产品,一动就是伟大;一个二流作家可以被称为大师,一部三流小说可以被称为伟大作品。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这个时代恰恰无大师,恰恰不伟大,才导致了“大师”与“伟大”词汇的泛滥。真正在大师辈出的伟大时代,“大师”与“伟大”这两个词反而是很少用的,大家在谦虚认真地思考、交流与商榷,而不是随随便便把大师和伟大的帽子一扣拉倒。只有目力不逮的人,才会到处乱扣大师与伟大的帽子。 苏联解体以后,同志不好再称呼了,俄罗斯人不知所措,干脆称呼:男人、女人。于是,有人在喊一个人,却能引起半条街的回头率。男人和女人可以成为一种称谓,似乎是回到了对人的最本质、最普世的称谓层面,但也消解了语言的存在价值,实际上是语言的悲哀。“美女”所显示的,也是语言的滑稽与悲哀,对于用词和称谓的不加节制,有一天也许会导致中国人只能相互称“男人”和“女人”的尴尬境地了。“美女”一词的泛化体现的恰恰是语义的匮乏,以及词语尊严的下滑和人的漫不经心。 根据本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美女”一词的滥用是词语滥用的发端
B. 俄罗斯人互称“男人”“女人”体现了语言泛化问题
C. 运用频率越高的词语,其意义也就越抽象
D. 现代意义上的大师和传统意义上的区别在于包括了二流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