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位物理教师在课堂上问学生:“把铁块和木块放在水里,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回答:“铁块沉下去,木块浮在水面上。”“为什么呢?”“因为铁重。” “钢铁制的巨轮也很重,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呢?” 这一问,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开始积极地思考,之后,教师再引出“阿基米德原理”。
问题:(1)这一教学实例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 (2)运用这一教学原则应注意什么?

查看答案
更多问题

一位家长在星期一发现儿子上学时磨磨蹭蹭,于是追问是怎么回事,孩子犹豫了丰天才道出发展的实情。原来在上个星期二早上。班主任老师开全班同学会议,用无记名的方式评选三名“坏学生”,因有两名同学在最近违反了学校纪律,无可争议地成了“坏学生”,而经过一番评选,第三顶“坏学生”的帽子便落在儿子头上。这个9岁的小男孩,居然被同学选出了18条“罪状”。当天下午年级组召集:评选出来的“坏学生”开会,对这三个孩子进行批评和警告,要求他们写一份检查,将自己干的坏事都写出来,让家长签字,星期一交到年级组长手中。该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没有表示什么,签了字便打发孩子去上学了。随后,她打通班主任的电话,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说:“你的孩子是班上最坏的孩子,这是同学们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来的。”当她质疑这种方法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时,老师却回答“自尊心是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给的”,并说他们不认为这么做有什么不对,其目的也是为了孩子好。自从这个9岁的孩子被评选为“坏学生”后,情绪一直非常低落,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逃学。
问:该班主任这种评“坏学生”达到“以评促进”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我国的教学理论专著《学记》,出现在教育学形成和发展的()

A. 萌芽期
B. 建立期
C. 成熟期
D. 繁荣期

西方教育史上,提出“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口号,拓展了教育的知识范围,也提出了“教育普及的理想”的教育著作是()

A. 柏拉图的《理想国》
B. 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C.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D.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当英国人从陶醉中惊醒,猛然看见帝国上空的夕阳耐,新的太阳已经在大西洋另一端的美洲大陆上升起。”(摘自纪录片《大国崛起》)。在世界近代史上,这一转折发生在()。

A. 17世纪早期
B. 18世纪末期
C. 19世纪早期
D. 19世纪末期

答案查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