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霍桑工厂的实验位于美国芝加哥城外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是一家制造电话机的专用工厂。它设备完善、福利优越,具有良好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工人仍愤愤不平,生产效率也不理想。为此,1924年美国科学家组成了一个包括各方面专家在内的研究小组,对该厂的工作条件和生产效率的关系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和多种实验。这就是著名的霍桑实验。1924-1932年,在将近8年的时间里,霍桑实验前后共经过两个回合。第一回合从1924年11月到1927年5月,主要是在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的赞助下进行的。第二回合是1927-1932年,主要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主持研究。整个实验前后分为四个部分。1.照明实验这项实验在霍桑工厂共进行了两年半时间,实验是在被挑选出来的两组绕线工人中间进行的。一组是实验组,另一组是参照组。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组不断地增加照明的强度,而参照组的照明度始终保持不变。研究者起初打算考察照明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找出一种理想的照明度,在这种照明度下工作能使工人的生产效率达到最高。但出乎研究者的意料,实验的结果是,两组的产量都在不断提高。后来,他们又采取了相反的措施,逐渐降低实验组的照明强度,还把两名实验组的女工安排在单独的房间里劳动,使照明度一再降低,一直降到和月光差不多的程度,这时候,也只有在这时候,产量才开始下降。研究者的结论是:工作场所的灯光照明只是影响生产的一种因素,而且是一种不太重要的因素,除照明之外,一定还有其他什么因素影响产量。由于研究者找不到原因,感到迷惑不解,许多人都不干了。只有该公司的检查部主任当时推测,产量的增加可能是由于工人被实验鼓起的工作热情所影响。后来,1927年冬天,在一次哈佛大学教授梅奥主持的人事经理报告会上,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梅奥,并当场邀请梅奥参加霍桑实验。梅奥接受了邀请,并组织了一批哈佛的教授会同电气公司的人员成立了一个新的研究小组,开始了第二阶段的研究。2.继电器装配实验为了能够更好地控制工作绩效的因素,梅奥选出了6名女工,在单独的房间里从事装配继电器的工作。他们告诉女工可以保持平常的工作节奏,因为实验的目的不是提高产量,而是要研究各种工作条件,以找出最适宜的工作环境。在这期间,研究者在实验场所指定了一名观察者,他的任务主要是创造与工人的友好气氛,以确保她们合作。他还做一些管理工作,每天与女工们非正式地交谈,以消除她们对实验可能存有的疑虑。这样,与女工之间的谈话更加自由,彼此关系比过去更为亲近了。在实验过程中,公司不断地增加福利措施,如缩短工作日、延长休息时间、免费供应茶点等。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研究者起初以为是这些福利措施刺激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随后他们又撤销了这些措施,生产不但没有下降,反而继续上升。这就证明物质条件的改变不是提高产量的唯一原因。经过对这些结果的可能原因的分析,研究者认定,管理方法的改变可能是改变工人态度和提高产量的主要原因。3.大规模的访谈实验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梅奥等人组织了大规模的态度调查,谈话人次达2万次以上。在访问过程中,访问者起初提出的问题,大都是一些“直接问题”,例如,工厂的督导工作及工作环境等,虽然访问者事先声明,将严格保守秘密,请工人放心,可是受访者在回答问题时仍遮遮掩掩,存有戒心,恐遭到报复。谈话总是陈词客套,无关痛痒。后来改用了“非直接问题”,让受访者自行选择适当的话题,这时员工在谈话中反而无所顾忌了。结果在这次大规模的访谈中,收集了有关工人态度的大量资料,经过研究分析,了解到工人的工作绩效、职位和地位既取决于个人,又取决于群体成员。人际关系是影响绩效的一个主要因素。同时,这次大规模的实验还得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就是在这次谈话以后,工厂的产量出现了大幅度的提高。经研究者分析认为,这是由于工人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有许多不满,但无处发泄,这次实验,工人无话不谈,发泄了心中的怨气,由此而感到高兴,使产量大幅度上升。4.继电器绕线机组的工作室实验这项实验又称群体实验。实验者为了系统观察在群体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在车间里挑选了14名男工,其中9名绕线工、3名焊接工、2名检验员,在一个专门的单独房间里工作。实验开始,研究者向工人说明:他们可以尽量卖力工作,报酬实行个人计件工资制。研究者原以为,这套奖励办法会使工人努力工作,提高产量,但结果是产量只保持在中等水平,而且每个工人的日产量差不多。根据“时间-动作”分析的理论,工厂经过计算向他们提出的标准定额是每天完成7312个焊接点,但工人每天只完成6~66个焊接点就不干了,即使离下一班还有一段时间,他们也自行停工。研究者经过深入观察,了解到工人自动限制产量的理由是:如果他们过分地努力,就可能造成其他同伴失业,或者公司会接着制定出更高的生产定额。与此同时,研究者为了了解他们之间的能力差别,还对实验组的每个人做了灵敏测验和智力测验。发现3名生产最慢的绕线工在灵敏测验上得分都高于3名最快的绕线工,其中1名工人在智力测验上得分排名第一,灵敏测验排名第三。测验的结果和实际产量之间的这种关系使研究者联想到群体对这些工人的重要性。1名工人可以因为提高他的产量而得到小组工资基金总额的较大份额,而且也减少了失业的可能性。然而这些物质上的报酬却会招来群体的非难和惩罚。因此,每天只完成群体认可的工作量大家就可以相安无事。研究者通过观察发现,工人们之间有时会相互交换自己的工作,彼此间相互帮忙,虽然这是有违公司规定的事,但是,这种行为却大大增进了他们的友谊,有时却也促进了他们彼此间的怨恨,谁喜欢谁,不喜欢谁,都可以由此表现出来。诸如此类的事情,使研究人员发现他们中间有两个派系,即小群体,一个称为A派,一个称为B派。研究者在对他们的观察中获得了以下几点结论:(1)他们之间的派系,并非是因工作不同而形成的。例如,A派包括3名绕线工,同时还有1名焊接工和1名检验员。(2)派系的形成多少受到工作位置的影响。例如,A派的几位工人均在工作室的前端,而B派的几位工人均在工作室的后端。(3)实验组的成员中也有人不属于任何派系。例如,其中一名检验员一向受到其他成员的排斥。原因是他曾向检验科抱怨,说工作室的工人们都在偷懒,这件事后来被大家知道了,大家都与他保持一定的距离。还有1名绕线工,喜欢在B派中出风头,他虽然想加入B派,B派却因此没有完全接纳他。(4)每个派系都认为自己比别的派好,并有一套他们自己的行为规范。研究者在观察他们各自履行自己所订立的行为规范时发现,有的规范与限制产量有关,有得则涉及个人的品德。而就其规范对个人的影响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谁也不能干得太多或太少,以免影响大家;二是谁也不准向管理当局告密,做有害于同伴的事;三是任何人都不得远离大家,孤芳自赏;四是不得打官腔,找麻烦;五是任何人不得在大家中间唠唠叨叨或者自吹自擂,自以为是。这些规范主要是通过挖苦嘲笑以及排斥于活动之外等一些社会制裁方法实施的。如果有谁违反这些规范,就会受到群体的制裁。小组中最受欢迎的人就是那些严格遵守群体规范的人;而受厌恶的人,则是违背群体规范私下向工长告密的人。研究者认为,这种自然形成的非正式群体,其职能对内在于控制其成员的行为,对外则为保护其成员,使之不受来自管理阶层的干预。这种非正式群体一般都存在着自然形成的领袖任务。霍桑实验的结果,后经梅奥整理于1933年正式发表,其书名为《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在此书中,梅奥首次提出“人际关系学说”,对管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问题:1.霍桑实验采用了哪些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具体方法?2.在对人的看法上,通过霍桑实验,你可以得出哪些不同于传统看法的结论?3.霍桑实验对我们做好管理工作有哪些启示?
查看答案
搜索结果不匹配?点我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