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教学设计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沁园春·长沙》原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课文介绍:《沁园春·长沙》是32岁的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所作。当时,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随即以此诗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单元介绍:这个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新诗是五四前后才出现的。新诗的"新"是相对古典诗歌而言,"新"在用白话写诗,摆脱了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比较适合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感情。新诗继承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但为了追求适合现代生活的表达形式,诗人更多的是目光向外,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努力融化在民族风格中。五四之后对外国诗歌的大量翻译和介绍,促进了中国新诗的发展。这里选录毛泽东的一首词,正好可以与新诗进行比照。读诗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学习用精炼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意。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诗歌与青年有天然的联系,少男少女喜欢用诗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情感。有兴趣的话,不妨动动笔,学习写写新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学生情况:高一年级,班额45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 问题:阅读以上材料,根据所给信息,设计一则教学活动,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研讨与练习这首词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查看答案
搜索结果不匹配?点我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