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某地区为了发展市场经济,要上一个外向型项目。但这需要有关部门批准,盖 150余枚公章。于是,他们发扬“四千”精神,即“千山万水,千言万语,千辛万苦,千方百计”,争取尽早盖全公章。及至公章盖好后,半年的时间过去了,经济发展的最佳时机也错过厂。这说明
A. 改革政治体制是生产关系中的重大调整,旨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 不改革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最终很难获得成功
C. 上层建筑应随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否则,不能为经济基础提供有效的服务
D. 人们的观念是导致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定性因素
查看答案
英国有位资本家先生,本来在伦敦开设工厂。一天,他异想天开,变卖厂工厂,带着资本和 3000名工人来到了英国的殖民地——澳大利亚斯旺河地区,准备在那办工厂发大财。可是,这些工人到了斯旺河地区跑得一个不剩,连给他铺床、打水的仆人都跑了。原来,该地区有许多荒地,工人们完全可以垦荒,独立谋生。这说明
A. 地理环境的不同是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在英国得以进行在斯旺河地区不能进行的根由
B. 任何现实的生产力都不能离开一定的生产关系
C. 上层建筑对生产力有巨大的反作用
D. 仅有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还不能构成现实的生产力,必须依靠一定的生产关系才能实现生产力诸要素的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它的特征是
A.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结构
B.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
C. 宏观调控的存在
D. 能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直接后果是
A. 对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
B. 单个资本增大
C. 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D. 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在北冰洋沿岸的某些原始部落中,有几十个表示各种走的行为的词,如“早上走”“晚上走”“赤脚走”等,却没有“走”这样的概念;他们没有“海象”一词,却有“冰上的海象”“水里的海象”“岸上的海象”等说法。这说明
A. 当事人思维水平低下,不能从个性中把握共性
B. 当事人思维水平低下,不能从部分中把握整体
C. 当事人犯了唯理论的错误
D. 当事人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