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或几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社会主义国家尚处于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遏制和扼杀,面临异常严峻的国际环境。如果说在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之初,国际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进攻主要是武力方式,那么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社会主义制度有了长足进步之后,其进攻方式则往往转变为以“和平演变”为主。其主要手段不包括:()
A. 通过强硬的军事、政治压力和有限制的经济、科技的合作,迫使社会主义国家屈从其经济政治发展战略的要求,并达到促使社会主义国家改变制度的目的
B. 通过强大的文化机器和文化产品进行文化渗透,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制造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的种种混乱,阻挠和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C. 支持和操纵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反对力量,一旦时机成熟,就促使社会主义国家改变社会制度
D. 国际资本主义通过帮助改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生活,争取社会主义国家人民重新选择发展道路
查看答案
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是()
A. 按照欲望分配
B. 按劳分配
C. 按需分配
D. 按照生产要素分配
恩格斯认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这个论断告诉我们,应该加强()
A.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B.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C.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D.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这些论断说明:
A. 社会主义的本质令人捉摸不定
B.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C. 社会主义建设没有规律可循
D. 苏联模式脱离社会主义建设的初衷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简称“苏联模式”)在当时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确保了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为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这种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和人员保障。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苏联模式的弊端逐步显现,主要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A. 集中过多
B. 管得过死
C. 否定市场的作用
D. 严重束缚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