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中国的民事立法在不同历史阶段展现出不同的特点,下列关于中国民事立法的历史进程,哪一表述是错误的?( )
A.1956年第一部民法草案突出对公有制经济的保护,采用1922年苏俄民法典的模式
B.改革开放前的所有民事立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市场经济的立法背景和规则内容
C. 198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颁布,1987年1月1日该法生效
D.在政治决定和相关政策的推动下,2017年3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以第六十六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
查看答案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2017年3月15日通过,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下列关于《民法总则》的说法中,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
A.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B.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不能适用习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C.自然人的出生时间和死亡时间,以出生证明、死亡证明记载的时间为准;没有出生证明、死亡证明的,以户籍登记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记记载的时间为准。有其他证据足以推翻以上记载时间的,以该证据证明的时间为准
D.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1.关于我国民事立法法典化的意义,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 )
A.民事立法法典化是两大法系民事立法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
B.民法典的形式理性有利于形成法律适用的体系化思维
C.解决中国民事立法非法典化造成的法律适用混乱局面
D.有利于树立民事权利是基础权利的法律理念,促使民事权利获得优先保护
2.关于《民法总则》与《民法通则》的区别和联系,下列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
A.相对于民法通则的设置,民法总则把人身关系的民法调整放在了更为优先的序位
B.民法总则对于民事主体的丰富和完善是在民法通则之上做出的显著进步
C.民法总则讲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自然人年龄下限标准调整为了8周岁,体现出对未成年人天性的尊重,保护未成年人在涉及个人利益时表达自由意志、做出自主决定
D.民法总则明确法不授权即禁止
3.关于《民法总则》的创新规定,下列说法正确的选项有哪些?()
A.《民法总则》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时代下的数据、虚拟财产保护问题
B.《民法总则》关注英雄、烈士、好人的人格利益保护问题,并未对其物质利益保护相关问题作出规定
C.《民法总则》强调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D.《民法总则》放弃了《民法通则》关于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的分类,按照法人设立目的和功能等方面的不同,将法人分为营利法人、非营利法人和特别法人3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