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母线运行倒闸过程中会出现同一断路器的两个隔离开关同时闭合的情况,如果此时I母发生故障,母线保护应()。
A. 切除两条母线
B. 切除I母
C. 切除Ⅱ母
D. 两条母线均不切除
查看答案
分组活动时,琦琦跑过来说:“老师,元元他们往滑梯里吐唾沫,不让我们滑。”姜老师急忙走了过去。忽然听到元元嚷道:“快看,唾沫下滑了。”姜老师把要说的话咽了回去,站到这群男孩背后。“真的在滑了,大家知道为什么吗?”见姜老师没有批评他们,孩子们活跃起来,继续说:“我知道,因为滑梯是斜的,很光滑,唾沫像水一样,所以就流了下来,姜老师说:“迪迪说的很对,但是你们往滑梯上吐唾沫,对不对?”“不对”“随地吐痰不对,往滑梯上吐也不对。”“不讲卫生”小朋友们抢着回答。那几位男孩说:“我们以后不随便吐,咱们把滑梯擦干净吧!恺恺从口袋里拿出纸将滑梯上的唾沫擦干净,滑梯前又排起了队。
问题:
请结合材料,从教育观的角度,评析姜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
提到人工智能发展历程,在它的起源阶段,有三位名人和一个关键地点,第一位名人和关键地点,第一位名人就是大名鼎鼎的人工智能之父——图灵,她对人工智能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篇论文,一篇对可计算性下了一个严格的定义,并提出著名的图灵机设想,从数理上为人工智能用上机械大脑开设了理论先河,另外一篇提出了一种判定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试验方法,即著名的图灵测试;[师 出提供]如果一台机器能够与人类展开对话而不能被辨认出其机器身份,那么这台机器就是智能的,可以说,图灵是第一个严肃地探讨人工智能标准的人,被称作人工智能之父当之无愧。第二位名人是一位神童,18岁即取得数理逻辑博士学位,他就是“控制论之父”维纳。1940年,维纳开始将计算机看作一个进行信息处理和信息转换的系统,认为所有的智能活动都是反馈的结果,而反馈机制是可以用机器模拟的。维纳的理论抓住了人工智能核心——反馈,因此可以被视为人工智能“行为主义学派”的奠基人。第三位名人是人工智能(AI)这一名词的发明者麦卡锡。在1955年,她与另一位人工智能先驱明斯基和信息论创始人香农一道作为发起人,邀请各路志同道合的专家齐聚学院,自动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和神经网络等经典人工智能命题。关键地点便是上述会议的举行地达特茅斯学院,达特茅斯会议正式确立了(AI)这一术语,并开始从学术角度对AI开展严肃而精专的研究,在那之后,最早的一批人工智能学者和技术开始涌现,这次会议是人工智能诞生的标志。从此人工智能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1956年至1974年是人工智能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在此之前,“通用解题机”。被制造出来,人工智能程度在问题求解、语言处理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然而,民众和政府似乎对人工智能期待过高,当研究遭遇瓶颈,或者不尽如人意时,便丧失了对人工智能的兴趣。从1974年开始,人工智能遭遇第一次寒冬,对其研究的资金投入骤减。
直到1980年,人工智能的商用价值被广泛接受,企业订单增多,全面的研究开始复苏,然而这次复苏未能持续太久,从1987年开始,由于Apple和IBM生产的个人电脑发展迅速,没有用到AI技术却在性能上超过了价格昂贵的AI机。人工智能市场急剧萎缩,科研经费又被削减,AI经历了第二次寒冬。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神经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开始理性地认识AI,AI技术开始进入平稳发展的时期,1997年5月11日,IBM的计算机系统“深蓝”战胜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又一次在公众领域引发了现象级的AI话题讨论。
2006年,Hinton 在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领域取得突破,人们再次看到机器人赶超人类的希望。这次标志性的技术进步,在2013年之后引爆了一场商业革命,谷歌、微软、***等巨头还有众多的初创科技公司,纷纷加入人工智能产品的战场,掀起新一轮的智能化的狂潮随着技术的日趋成熟和人们的广泛接受,这次狂潮也许会架起一座现代文明和未来文明的桥梁。
问题:
(1)人工智能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有怎样的重要进步?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2)人们应该如何理性的看待人工智能的发展?
“两个音乐之间的音高差距”指的是()。
A. 音域
B. 音程
C. 音调
D. 音阶
把国王尊称为“法老”的是()。
A. 古希腊
B. 古罗马
C. 古印度
D. 古埃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