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和朱熹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朱熹提出“未有此气,已有此理”。这两种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
A. 都肯定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B. 都在思考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C. 都认为客观世界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D. 都认为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与本原
查看答案
“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下列与该俗语蕴含哲理一致的是()
A.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B.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C.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某村庄,在生产经营中既把主要力量放到工业上,又正确地处理了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以工业收入补贴农业,实现了改土治碱,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又把劳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转入工业,促进了工业的发展。这一事例从唯物辩证法看来是()
A. 主要矛盾的解决带动次要矛盾的解决,次要矛盾的解决又有利于主要矛盾的解决
B.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联系、相互斗争
C. 矛盾发展不平衡,各种矛盾所处的地位不一样
D.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吕氏春秋·察今》记载: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面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以下项,与荆人教训具有相同哲学寓意的是()
A. 士以进死为荣,退生为辱
B.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C. 九河盈溢,非一块所防;带甲百万,非一勇所抗
D.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面积最大、图像数量最多的涂绘类岩画,花山岩画主要描绘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和剑、钟、铜鼓等器物,以及日月星等天体图形、记录了古代先民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材料表明()
A. 生产方式制约社会发展进程
B.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反映
C.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D.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