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 2019年4月10日21时,全球多国科研人员合作的“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在全球六地同步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了世界上首张黑洞图像,公布了人类首次拍到的黑洞照片,这是继2015年人类通过引力波探测“听到”两个“黑洞”合体之后,证明黑洞存在的直接“视界”证据。有科学家认为,这张看起来有点模糊的照片意义非凡,它再次验证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预言是对的,并将进一步帮助科学家解答星系演化等一系列宇宙本质问题。人类首次“看到”黑洞正面照表明( )。
A.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与人的实践和认识水平有关
B. 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
C. 空间的性质依赖于物质的分布及其运动研究
D. 空间的观念随着人的认识发展而拓展
平衡是事物发展的一种状态,小到体操中人在平衡木上的行走,杂技中的骑车走钢丝、独轮车表演,直升机在空中的悬停等,大到人类的生存、地球的运转、天体的运行等等,都是保持平衡的一种状态。世间的万事万物,之所以能不停地运动、发展、前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保持了平衡。要使“平衡”成为人们的“大智慧”,就要( ).
A. 准确掌握辩证否定的方式和方向
B. 精确把握事物的度
C. 全面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D. 善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
长江的年龄到底有多大?这里说的长江“年龄”,是指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注入东海的“贯通东流”水系的形成年代。如果说上游的沉积物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顺延而下能到达下游,这就表明长江贯通了,这就是物源示踪。我国科学家采用这一方法,研究长江中下游盆地沉积物的来源,从而判别长江上游的物质何时到达下游,间接指示了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限。他们经过10多年的研究,提出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间距今约2300多万年。这一研究成果从一个侧面显示出( )。
A. 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
B. 时间和空间是通过物质运动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C. 时间和空间是标志物质运动的观念形式
D.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多个版本的《新华字典》,删除了一些旧的词条,增加了一些新的词条,并对若干词条的词义作了修改。例如1971年版对“科举”这个词的解释是:“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而设立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1992年版删去“反动”二字,1998版又删去“为了维护其统治而设立”。再如1971年版在解释了“雉”就是“野鸡”之后,紧跟着说“肉可以吃,羽毛可以做装饰品”。1992、1998年版也一样,直到2008年版删去了这句话。一本小字典,记载着词语的发展变化,也记录了时代前进的印证。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 )。
A. 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B. 取决于词语含义的改变
C. 随着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
D. 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