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阅读“34个省级行政区”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课前准备:设计创新记忆方法,即如何巧妙记忆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及其行政中心。
课堂教学过程:
1.看书回答我国行政区划基本划分了哪三级?
2.活动:读中国政区图.指图说出我们有哪些省级行政区?
3.活动:请同学们交流省级行政单位名称、简称的创新记忆方法。
生:猜谜语记忆。例如,“碧波万顷”是指青海省。
教师再出几个谜语,学生猜。
生:猜车牌记简称。比如:……
教师再出几个车牌,学生猜。
师:还有什么方法吗?
生:编顺口溜记忆。比如:……
师:很好。
教师出示顺口溜:“两湖两广两河山,……”,让学生课上背熟。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可以填字游戏。例如,我们设计了一些填字游戏……
师:还可以采用轮廓形象记忆法。
教师出示部分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图。让学生猜想分别像什么形状。
生1:黑龙江省像天鹅。
生2:湖南省像女孩的头像。
问题:
(1)结合材料,分析本节课创新教学的成功之处。(8分)
(2)指出其中创新的不足之处。(8分)

查看答案
更多问题

阅读以下“西气东输”教学设计.回答问题。
课前准备、创设情境:A、B两组学生分别展示上节课的作业——新疆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与不足的资料(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工农业基础,等等)。
导入新课:不同地区有很大的区域差异。例如,新疆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很不均匀: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平衡。
发现问题: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地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需求量大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少.而需求量小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多。
提出问题:为保证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供给的平衡,有没有必要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有。以“西气东输”为例)
引导探究(收集、整理、分析信息):各小组代表上台指出“西气东输”的线路(A组主要指出新疆段:B组主要指出河南、安徽、江苏、浙江、上海段)。我国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是什么?人们把“西气东输”工程比作在西部地区的优势资源和东部地区的广阔市场之间,架起的一座让东西双赢的金桥.“西气东输”对输出地——西部地区和输入地——东部地区的区域发展有何影响?“西气东输”工程的输出地区、沿线地区、输入地区分别应该实行哪些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决问题、交流展示:A、B两组分别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新疆地区组和长江三角洲组各自推荐学生代表回答.小组其他成员给予补充,其他学生如有疑问可现场提问。
总结:实施“西气东输”过程,有利于促进我国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改善长江三角洲及沿线地区人民生活的质量,有效治理大气污染。这一项目的实施.为西部大开发、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创造了条件,对推动和加快新疆及其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问题:
(1)点评上述教学设计中所运用的区域比较法。(10分)
(2)地理教学中运用区域比较法应注意哪些方面?(10分)

简述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解。(12分)

(二)总账(共5题)
3.(用户名:15;账套:201;操作日期:2013年1月1日)
设置“收款凭证、付款凭证、转账凭证”凭证类别。付款凭证的限制类型为“贷方必有”,限制科目为“1001,1002”。

(三)固定资产核算
11.根据下表信息,录入固定资产原始卡片。固定资产原始卡片信息表

答案查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