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适宜摄入量 B. 推荐摄入量 C. 平均需要量 D.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E. 平均摄入量
A. 体征 B. X线检查 C. 病史 D. 血钙 E. 血清25-(OH)-D<sub>3</sub>
A. 节约蛋白质作用 B. 糖异生作用 C. 生酮作用 D. 三羧酸循环 E. 分解脂肪
A. 维生素B<sub>12</sub>缺乏 B. 缺铁性贫血铁减少期 C. 缺铁性贫血期 D. 叶酸缺乏 E. 缺铁性贫血红细胞生成缺铁期
A. 反复利用红细胞分解代谢中的铁 B. 根据体内铁营养状态调节肠道铁的吸收 C. 通过铁蛋白储存或释放铁 D. B+C E. A+B+C
A. 胃肠道出血性坏死 B. 凝血不良 C. 代谢性酸中毒 D. 休克 E. 血色素沉着症
A. 16.7kJ B. 29.3kJ C. 37.6kJ D. 4.0kcal E. 7.0kcal
A. 包括吡多醇、吡多醛和吡多胺三种衍生物 B. 在碱性环境中对紫外光极敏感 C. 其营养状况可用马尿酸指数进行评价 D. 大量服用异烟肼或女性口服含激素的避孕药可引起维生素B缺乏 E. 其需要量随着蛋白质摄入量的增加而增加
A. 16.7kJ B. 29.3kJ C. 36.7kJ D. 9.0kcal E. 7.0kcal
A. 溶于脂肪及有机溶剂 B. 在酸败的脂肪中容易破坏 C. 主要储存于肝脏或脂肪组织中 D. 其吸收与肠道中的脂类无关 E. 营养状况不能用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