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小二黑结婚》第一作曲为(),这是中国歌剧创作发展中有意识借鉴中国戏曲艺术经验并取得成功的第一部代表作。当时,在继承《白毛女》的传统上又进一步吸取西方歌剧创作经验的作品,主要是()的歌剧,其在建国初期的代表作分别是()和()。( )
A. 马可;陈紫和罗宗贤
B. 张锐;张定和与梁寒光
C. 《刘胡兰》;《草原之歌》
D. 《红霞》;《槐荫记》
查看答案
下列属于生茂创作的声乐作品有:( )
A. 《我们走在大路上》、《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我爱祖国的蓝天》
B. 《学习雷锋好榜样》、《马儿啊,你慢些走》、《真是乐死人》
C. 《我为祖国献石油》、《唱支山歌给党听》、《骑马挎抢走天下》
D. 《祖国一片新面貌》、《林中小路》、《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
下列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声乐作品创作的表述,符合事实或史实依据的有:( )
A. 《我为祖国献石油》吸收了一定进行曲性的群众歌曲音调,充分表现了当时大工农群众及知识分子顶住“帝、修、反”的压力,奋力自主开辟“大庆油田”而获得成功的开朗豪放的热情。《唱支山歌给党听》渗入了较明显的民族特色,比较成功地体现了新时代战士的气质。当时这些以传统的民歌及民间歌舞为基础创编的抒情歌曲,较好地体现了时代所要求的、更符合广大群众所喜爱的新风格和新气质。
B. 电影歌曲创作也开始为人们所重视,并产生了些受到普遍欢迎的电影插曲。如王玉西的《李双双小唱》(电影《李双双》插曲),黄准的《娘子军连歌》(电影《红色娘子军》主题歌),吕其明、杨庶正、萧培珩的《谁不说俺家乡好》(电影《红日》插曲),通福的《草原晨曲》(电影《草原晨曲》插曲),雷振邦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插曲),巩志伟的《送别》(电影《怒潮》插曲),张棣昌的《人说山西好风光》(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插曲)和施万春的《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电影《青松岭》插曲)等。
C. 一批形式、风格多样的艺术性独唱歌曲随之产生。如:《小河的水静静的流》(陈大荧曲)《祖国大地任我走》(欧阳谦叔曲)、《我站在铁索桥上》(方韧曲)、《岩口滴水》(罗忠贤曲)、《这还是头一遭》(周恒曲)等。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以古代或现代诗词为题材的艺术歌曲,也有所萌发。如罗忠镕就曾先后创作了《革命烈士诗抄两首》(“囚歌”、“午夜”),《新诗五首》(“春雨”、蒲公英”、“江南春”、“夜歌”、“红岩村黄角树”)以及古诗词歌曲《秋之歌――杜牧绝句三首》(“山行”、“南陵道中”、“寄扬州韩倬判官”)等,这些作品的音乐是作曲家有意识地对作曲技法的现代性与民族化相结合的试探,也为中国的艺术歌曲创作在新中国的条件下如何发展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D. 在1957年1月《诗刊》正式发表毛泽东的诗词后,又掀起了一股以毛泽东、陈毅等领导人的古体诗词所谱写的艺术歌曲“热潮”。如瞿希贤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赵开生的《蝶恋花・答李淑一》,彦克、吕远的《七律・长征》,以及李劫夫的《蝶恋花・答李淑一》、《沁园春・雪》《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西江月・井冈山》、《七律・为女民兵题照》、《送瘟神》等,都是当时引起广泛注目的“新型、革命”的艺术歌曲。
1957年后,尤其是“大跃进”的年代,群众歌咏活动异常活跃,许多歌曲都紧密配合当时的形势,气氛热烈、形式大多偏于简单,甚至流于“公式化、概念化”。但在实际演出中,还是有少数艺术质量比较突出并得到广泛肯定的作品。如( )。
A. 以毛泽东诗词谱写的合唱:彦克、吕远《七律・长征》,李劫夫的《七律・为女民兵写照》。
B. 以及《接过雷锋的枪》(朱践耳曲)、《毛主席,我们心中的红太阳》(沈亚威曲)。
C. 根据歌剧《洪湖赤卫队》选曲改编的合唱《放下三棒鼓、扛起红樱枪》严良堃曲)等。
D. 朱践耳在留苏期间动笔、回国后才完成的毛泽东诗词所谱写的交响合唱《英雄的诗篇》(共五个乐章:“六盘山”、“井冈山”、“大柏地”、“十六字令三首”、“长征”)。
1965年,为了纪念长征胜利30周年,以“战友文工团”的(),根据萧华的长诗集体谱写了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十个乐章)。这是当时被认为较好符合“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原则,得到了广大群众和音乐界一致肯定的、社会影响最大的大型声乐套曲。( )
A. 晨耕、生茂
B. 唐诃、李遇秋
C. 肖白、,贺绿汀
D. 张敦智、田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