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声乐作品创作的表述,符合事实或史实依据的有:( )

A. 《我为祖国献石油》吸收了一定进行曲性的群众歌曲音调,充分表现了当时大工农群众及知识分子顶住“帝、修、反”的压力,奋力自主开辟“大庆油田”而获得成功的开朗豪放的热情。《唱支山歌给党听》渗入了较明显的民族特色,比较成功地体现了新时代战士的气质。当时这些以传统的民歌及民间歌舞为基础创编的抒情歌曲,较好地体现了时代所要求的、更符合广大群众所喜爱的新风格和新气质。
B. 电影歌曲创作也开始为人们所重视,并产生了些受到普遍欢迎的电影插曲。如王玉西的《李双双小唱》(电影《李双双》插曲),黄准的《娘子军连歌》(电影《红色娘子军》主题歌),吕其明、杨庶正、萧培珩的《谁不说俺家乡好》(电影《红日》插曲),通福的《草原晨曲》(电影《草原晨曲》插曲),雷振邦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插曲),巩志伟的《送别》(电影《怒潮》插曲),张棣昌的《人说山西好风光》(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插曲)和施万春的《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电影《青松岭》插曲)等。
C. 一批形式、风格多样的艺术性独唱歌曲随之产生。如:《小河的水静静的流》(陈大荧曲)《祖国大地任我走》(欧阳谦叔曲)、《我站在铁索桥上》(方韧曲)、《岩口滴水》(罗忠贤曲)、《这还是头一遭》(周恒曲)等。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以古代或现代诗词为题材的艺术歌曲,也有所萌发。如罗忠镕就曾先后创作了《革命烈士诗抄两首》(“囚歌”、“午夜”),《新诗五首》(“春雨”、蒲公英”、“江南春”、“夜歌”、“红岩村黄角树”)以及古诗词歌曲《秋之歌――杜牧绝句三首》(“山行”、“南陵道中”、“寄扬州韩倬判官”)等,这些作品的音乐是作曲家有意识地对作曲技法的现代性与民族化相结合的试探,也为中国的艺术歌曲创作在新中国的条件下如何发展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D. 在1957年1月《诗刊》正式发表毛泽东的诗词后,又掀起了一股以毛泽东、陈毅等领导人的古体诗词所谱写的艺术歌曲“热潮”。如瞿希贤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赵开生的《蝶恋花・答李淑一》,彦克、吕远的《七律・长征》,以及李劫夫的《蝶恋花・答李淑一》、《沁园春・雪》《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西江月・井冈山》、《七律・为女民兵题照》、《送瘟神》等,都是当时引起广泛注目的“新型、革命”的艺术歌曲。

查看答案
更多问题

1957年后,尤其是“大跃进”的年代,群众歌咏活动异常活跃,许多歌曲都紧密配合当时的形势,气氛热烈、形式大多偏于简单,甚至流于“公式化、概念化”。但在实际演出中,还是有少数艺术质量比较突出并得到广泛肯定的作品。如( )。

A. 以毛泽东诗词谱写的合唱:彦克、吕远《七律・长征》,李劫夫的《七律・为女民兵写照》。
B. 以及《接过雷锋的枪》(朱践耳曲)、《毛主席,我们心中的红太阳》(沈亚威曲)。
C. 根据歌剧《洪湖赤卫队》选曲改编的合唱《放下三棒鼓、扛起红樱枪》严良堃曲)等。
D. 朱践耳在留苏期间动笔、回国后才完成的毛泽东诗词所谱写的交响合唱《英雄的诗篇》(共五个乐章:“六盘山”、“井冈山”、“大柏地”、“十六字令三首”、“长征”)。

1965年,为了纪念长征胜利30周年,以“战友文工团”的(),根据萧华的长诗集体谱写了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十个乐章)。这是当时被认为较好符合“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原则,得到了广大群众和音乐界一致肯定的、社会影响最大的大型声乐套曲。( )

A. 晨耕、生茂
B. 唐诃、李遇秋
C. 肖白、,贺绿汀
D. 张敦智、田丰

陈培勋(1922-2006)早年在香港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理论,1939年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选修作曲理论。后在广东、四川等地的高等音乐院校从事广泛的音乐实践。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从事教学,曾任该系配器教研室主任。为了填补当时中国钢琴教材的不足,他利用课余时间,以自身熟悉和喜爱的东音乐”作为素材,创编了()等钢琴独奏曲。在这些作品中陈培勋出色地将我国传统民乐曲牌及其情趣给予钢琴化的处理,无论在作曲技巧、钢琴语言的民族化以及对钢琴技巧的发挥上,都比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有明显的提高。他的这些作品标志着我国钢琴音乐从过去所谓()进入()的新时期。因此,他的这些乐曲发表后,受到了广大音乐院校师生的欢迎,流传全国音乐讲堂和舞台。( )

A. 《雨打芭蕉》、《双声恨》、《步步高》《平湖秋月》、《赛龙夺锦》
B. “自由创作时期”;“对西方音乐元素开展深度借鉴或片面拼接”
C. 《卖杂货》、《旱天雷》、《思春》、《双飞蝴蝶变奏曲》
D. “民歌风时期”;带有中国民族器乐的思维和形象塑造

这一时期,除了上述第9小题陈培勋的钢琴作品,值得提出的钢琴作品还有:桑桐的钢琴组曲()、邹鲁的()、黄虎威的钢琴组曲()、朱践耳的()、罗忠镕的()、田丰的()、廖胜京的()、郭石夫的()等。在1959年()的舞剧《鱼美人》公演取得成功后,音乐出版社于1961年出版了两位作者改编的钢琴组曲() (共6首,即()。这些虽然是舞剧音乐的改编曲,但其音乐优美动听,钢琴语言的丰富生动,民族化创新鲜明,深受各类听众喜爱。( )

A. 《随想曲》;《奏鸣曲“青春之诗”》;《巴蜀之画》、《序曲两首》
B. 《小奏鸣曲二首》、《高山族组曲》、《火把节之夜》、《塔吉克鼓舞》
C. 吴祖强、杜鸣心;《舞剧“鱼美人”选曲》
D. 《人参舞》、《珊瑚舞》、《水草舞》、《草帽花舞》、《二十四个鱼美人舞》和《婚礼场面群舞》

答案查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