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这一时期,除了上述第9小题陈培勋的钢琴作品,值得提出的钢琴作品还有:桑桐的钢琴组曲()、邹鲁的()、黄虎威的钢琴组曲()、朱践耳的()、罗忠镕的()、田丰的()、廖胜京的()、郭石夫的()等。在1959年()的舞剧《鱼美人》公演取得成功后,音乐出版社于1961年出版了两位作者改编的钢琴组曲() (共6首,即()。这些虽然是舞剧音乐的改编曲,但其音乐优美动听,钢琴语言的丰富生动,民族化创新鲜明,深受各类听众喜爱。( )

A. 《随想曲》;《奏鸣曲“青春之诗”》;《巴蜀之画》、《序曲两首》
B. 《小奏鸣曲二首》、《高山族组曲》、《火把节之夜》、《塔吉克鼓舞》
C. 吴祖强、杜鸣心;《舞剧“鱼美人”选曲》
D. 《人参舞》、《珊瑚舞》、《水草舞》、《草帽花舞》、《二十四个鱼美人舞》和《婚礼场面群舞》

查看答案
更多问题

罗忠镕为了进一步探索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曾有意识将中国民间调式和音调与西方传统复调技法加以结合,创作了____--当时未正式出版,仅用油印方式。这是中国钢琴音乐中____较为完整地探索具有____的复调性作品。当时不少钢琴演奏家,如周广仁、郭志鸿、储望华、刘诗昆、殷承宗、李瑞星等,也表现出对从事钢琴创作的兴趣。不过他们的创作大多属于民间歌舞或一般声乐创作的改编曲。它们具有较大的教学实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当时中国钢琴创作的不足。其中像周广仁的____、储望华的____、郭志鸿的____、殷承宗的____等还得到广泛的欢迎。

中国交响音乐经过建国初期的发展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当时交响音乐还不是中国音乐创作发展的主流。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领导和群众已不满足于对音乐创作发展仅仅局限于声乐和小型器乐作品的范畴,对交响音乐创作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1956年北京中央乐团的正式成立,加上上海交响乐团等其他有关文艺团体附属管弦乐团的创设,以及1957年后各地音乐院校作曲和表演人才陆续登上乐坛,这为该阶段交响音乐创作的进一步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这阶段交响音乐新创作的突出标志,是涌现了一批以重大题材为主的大型套曲作品。如罗忠镕的、马思聪的____、丁善德的____、王云阶的____、李焕之的--后改名“天风海涛”、瞿维的交响诗____、辛沪光的交响诗____等,以及在“大跃进”形势下中央乐团集体创作的交响诗____和交响诗____等。这些作品的公演,一方面使听众对交响音乐的兴趣迅速高涨,另一方面也使大家对交响音乐创作应如何更好地发展发生了意见的分歧,从而引发了一场开始于1961年的、主要在《人民音乐》上展开的长达近三年的“交响音乐创作学术讨论”。

罗忠镕(1924-)1942年入四川省立艺专主攻小提琴,后转人国立音乐院分院仍主修小提琴,而后转向作曲,曾向从美国回来的谭小麟教授学习。新中国建立后曾一度在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后调北京,长期在中央乐团创作组从事作曲。罗忠镕在1957年以前,主要从事声乐、小型器乐作品(钢琴)的创作,从1958年开始,他转向交响音乐创作。先后写了____、、管弦乐____等。尤其是他的,比较成功地概括了人民经历了旧社会的压迫、进而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最后取得革命胜利的全过程。音乐气势宏伟、音乐风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配器手法比较大胆丰富。从这个作品的创作中,既可看出冼星海声乐创作中宏伟、激情的气质对他的影响,也可以看出苏联著名作曲家____交响音乐的哲理性、史诗性气质对他的影响。另外,罗忠镕还根据四川民歌的旋律创作了管弦乐配器变奏曲____,手法凝练,篇幅简洁,色彩对比鲜明,是当时不多见的优秀的非重大题材的交响音乐作品。这首作品的艺术构思和气质比较接近俄罗斯民族乐派李亚多夫的名曲____。

这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交响音乐创作题材偏于革命历史和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大题材,使得该类作品的形式都比较大(主要采用奏鸣套曲结构及单乐章性奏鸣曲式),篇幅也比较长。例如丁善德的____就运用了五个乐章的套曲结构,并且在配器的运用上比较丰富,该曲的音乐形象塑造偏重于对生活景象的标题性刻画,而较少对于主题的哲理性思考。该阶段对于生活风俗性的题材和小品套曲结构的形式,还有王西麟的____、钟信民的____等。总之,这阶段我国交响音乐创作的技法尤其是配器方面,在大多数中青年作曲家中比过去有了明显的提高。

答案查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