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春秋时期各国立盟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凡立盟必杀牲,诸侯间会盟用牲多为牛,以玉敦盛牲血,用以书写条约的正文
B. 歃血时,由地位最低国家的代表手持盛有牛耳的珠盘,由地位最高国家的代表首先持牛耳歃血,然后按照国家等级依次歃血
C. 立盟用牲中,等级最高的是牛,其次是猪,再次是鸡,最次是犬。牛、猪都是贵族专用,鸡犬都是庶人所用。
D. 凡立盟必杀牲,诸侯间会盟用牲多为牛,歃血仪式后,要将牺牲埋入坑中,往往还在盟书中祝诅说“如渝此盟,有如此牲”之类的话,以示对盟约的遵守
下列选项,不属于春秋时期作战法则的是:
A. 声罪而伐、成列而鼓
B. 无伤君子
C. 不伐丧
D. 不因粮于敌
《左传》称:冬,楚子为陈夏氏乱故,伐陈。谓陈人“无动!将讨於少西氏”。遂入陈,杀夏徵舒,轘诸栗门。因县陈。陈侯在晋。申叔时使於齐反,复命而退。王使让之,曰:“夏徵舒为不道,弑其君,寡人以诸侯讨而戮之,诸侯、县公皆庆寡人,女独不庆寡人,何故?”对曰:“犹可辞乎?”王曰:“可哉!”曰:“夏徵舒弑其君,其罪大矣;讨而戮之,君之义也。抑人亦有言曰:‘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夺之牛,罚巳重矣。诸侯之从也,曰讨有罪也。今县陈,贪其富也。以讨召诸侯,而以贪归之,无乃不可乎?”王曰:“善哉!吾未之闻也。反之,可乎?”对曰:“吾侪小人所谓‘取诸其怀而与之’也。”乃复封陈。乡取一人焉以归,谓之夏州。下列选项,对这段文献理解错误的是:
A. 申叔时认为,楚王兴兵讨伐陈国内乱是违法的,因为陈国的内战是陈国内政,他国不应干涉
B. 申叔时认为,和陈国乱臣所犯的罪相比,楚王加于陈国的刑罚过重了,用刑有失轻重失衡,应该按照罪责相应的原则追究陈国的责任
C. 申叔时认为,楚王吞并陈国的行为,与其兴兵讨罪的理由不相称,此举会令诸侯对楚国离心
D. 楚王认为,夏徵舒弑君的行为构成“不道”大罪,必须严刑讨之
《左传》称:秋,楚子围许以救郑。诸侯救许。乃还。冬,蔡穆侯将许僖公以见楚子於武城。许男面缚,衔璧,大夫衰绖,士舆榇。楚子问诸逢伯,对曰:“昔武王克殷,微子启如是。武王亲释其缚,受其璧而祓之。焚其衬,礼而命之,使复其所。”楚子从之。对这段文献理解有误的是:
A. “面缚衔璧”是向对方表示完全臣服的礼节
B. 楚王不知如何应对此礼,大夫逢伯建议他仿照武王克殷时微子启面缚衔璧的旧例,楚王照做。这说明“例”作为一种法律渊源在中国古代是源远流长的
C. “大夫衰绖,士舆榇”都是凶礼,表示臣子对国家和国君命运的哀悼
D. “受其璧而祓之”,意思是接受对方的投降,但宽恕对方其他罪行,还要以礼消除投降者身上的灾气。“焚其衬,礼而命之,使复其所”是说烧掉了投降者的棺材和丧仪,仍然重新任命他做国君,把他迁居到征服者的国都去生活,令其处于征服者的直接监控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