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18世纪,在一个继承人杀死被继承人的案件审理中,法官开始适用“凡遗嘱为被继承人真实意思表示者,得按其意想为之”判定被告享有继承权,后来该法官适用“人不能从自己的过错行为中获益”的公序良俗判决剥夺了被告的继承权。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法律解释具有实践性和目的性,是价值判断的过程
B. 该法官在本案中采取了文义解释和客观目的解释
C. 法律解释方法的适用是有位阶的,但是这个位阶也不是固定的
D. 法官对该案的解释中存在着解释学循环
查看答案
关于法的适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法治社会,获得具有可预测性的法律决定是法的适用的唯一目标
B. 法律人查明和确认案件事实的过程是一个与规范认定无关的过程
C. 法的适用过程是一个为法律决定提供充足理由的法律证成过程
D. 法的适用过程仅仅是运用演绎推理的过程
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
A. 内部证成是对法律推理的前提进行证明的演绎推理过程
B. 外部证成是法官在审判中根据法条直接推导出判决结论的过程
C. 内部证成由于采用演绎推理而可以保证法律决定的合法性,外部证成由于采取归纳推理而可以保证法律决定的合理性
D. 外部证成的过程必然涉及内部证成,对法律决定所依赖的前提的证成本身也是一个推理过程,也有一个内部证成的问题
“当法律人在选择法律规范时,他必须以该国的整个法律体系为基础,也就是说,他必须对该国的法律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和掌握,更为重要的是他要选择一个与他确定的案件事实相切合的法律规范,他不仅要理解和掌握法律的字面含义,还要了解和掌握法律背后的意义。”关于该表述,下列理解是正确的是( )
A. 适用法律必须面对规范与事实问题
B. 当法律的字面含义不清晰时,可透过法律体系理解其含义
C. 法律体系由一国现行法和历史上曾经有效的法构成
D. 法律的字面含义有时与法律背后的意义不一致
2007年,张某请风水先生选了块墓地安葬亡父,下葬时却挖到十年前安葬的刘某父亲的棺木,张某将该棺木锯下一角,紧贴着安葬了自己父亲。后刘某发觉,以故意损害他人财物为由起诉张某,要求赔偿损失以及精神损害赔偿。对于此案,合议庭意见不一。法官甲认为,下葬棺木不属于民法上的物,本案不存在精神损害。法官乙认为,张某不仅要承担损毁他人财物的侵权责任,还要因其行为违背公序良俗而向刘某支付精神损害赔偿金。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下葬棺木是否属于民法上的物,可以通过“解释学循环”进行判断
B. “入土为安,死者不受打扰”是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法律推理的前提之一
C. “公序良俗”属伦理范畴,非法律规范,故法官乙推理不成立
D. 当地群众对该事件的一般看法,可成为判断刘某是否受到精神损害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