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前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和改革(1949-1966)进程中,在1950年就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部”(后改名“民族音乐研究所”,简称“民研所”)杨荫浏、曹安和等知名专家深入江南进行有关()的实地采录和向无锡民间艺人()进行采访录音;1954年又组织该所其他专业人员先后赴内蒙河套地区进行有关()的专题采风和赴湖南进行有关()等民间音乐的田野考察。( )
A. “苏南吹打”;“瞎子阿炳”;“爬山调”;“孔庙音乐”
B. “潮州音乐”;“瞎子阿炳”;“爬山调”;“孔庙音乐”
C. “苏南吹打”;“瞎子阿炳”;“二人台”;“孔庙音乐”
D. “潮州音乐”;“瞎子阿炳”;“爬山调”;“湘昆音乐”
总结建国初期的有关经验,文化部及时提出了“三并举”的重要方针后,对于一些大中型剧种的改革工作有了明显的推进,先后涌现了一批受到广泛欢迎的新剧目。这阶段在戏曲改革方面的突出成就,集中体现在1964年在北京隆重举办了(),标志着近百年的()和新中国以来的()达到了空前的新高潮。( )
A. “京剧现代戏创作经验交流会”;“戏曲改革”;“戏曲改良”
B. “京剧现代戏创作经验交流会”;“戏曲改良”;“戏曲改革”
C. “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戏曲改革”;“戏曲改良”
D. “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戏曲改良”;“戏曲改革”
建国初期“‘戏曲改革’工作”取得了一些成就外,也存在一些值得深刻总结的教训,具体表现为:( )
A.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戏改”工作,实际上还是以少数“懂戏”的干部为主,以制定方针、由上向下”贯彻执行的工作方式推开。因此,有些“戏改”干部常常以“领导”自居,缺乏虚心向艺人学习、也不切实依靠艺人的积极参与,有时反而将其看作“被改造”对象强制贯彻,工作作风简单粗暴。
B. 最初的“戏改”工作,过分偏重于“剧目”的改革,即对旧剧目进行大规模的“清理”,对保有所谓“封建毒素”的剧目一律采取“禁演”,而缺乏细致、慎重、认真分析的态度,使不少艺人感到十分为难,甚至想不通。由于过分强调旧剧目(有些其实只是夹杂一些一般旧思想的民间传说的“历史题材”,如《四郎探母》、《锁麟囊》等,但在这些剧目中却保留颇有分量的传统技术经验、或是某一流派在“戏曲改良”运动中所丰富的创新)的封建思想,持以单纯的批判、排斥,忽略了对这些剧目中所凝炼的深厚艺术造诣的全面分析和继承。
C. 对某些特殊行当(如“小生”、“花旦”等)和特殊技巧(如花旦、刀马旦的“踩踽”)也被认为是旧时代封建意识的“残留物”而被禁,致使有些名角,如京剧名小生叶盛兰,名旦荀慧生、于连泉(即“筱翠花”)等的个人绝技也因此被废止。特别是在1960年后,某些人在江青的影响下,过分突出了“三并举”方针中的“发展现代戏”这一方面,而对另两方面的工作基本置之不顾、甚至发展到制造了种种刁难,所造成的后果和损失相当严重!
D. 以上三点都为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