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对于古体“灋”字的“シ”,一说认为法公平之意,一说认为法有驱逐之意、裁判之功能 B. 古代的“刑”有刑戮、刑罚之意,但没有规范之意 C. 中国古代,“法”与“刑”为同义词,夏商西周时期即以“律”指称国家的正式立法 D. 从古体“灋”字的“廌”和“去”来看,我国早期的法律制度和司法活动也有“神明裁判”之特点,但没有“明断曲直”之意
A. 法既规定权利又规定义务双向调整方式 B. 法是出自国家的行为规范 C. 法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D. 法所规定的义务比道德和宗教所规定的要多
A. 国家运用强制力保证法的实施,也必须遵循法定程序和法定形式 B. 法所借助国家强制力是一种精神性力量 C. 法不能被所有的人自愿遵守,也不能始终被人们自愿遵守,但不能说法律一颁布就要直接动用国家暴力予以实施 D. 法的实施的具体活动或过程,不一定都必须直接由国家政权及其暴力系统介入其间
A. 法的教育作用只能通过对违法行为的制裁来实现,不能通过对合法行为的鼓励和保护来实现 B. 某法官依法判处某被告人无期徒刑,依目前的法理学原理,刑法的有关规定并未对法官产生强制作用 C. 法的强制作用与法的其他规范作用是相互独立的 D. 法治社会的法,完全依靠国家强制来实施
A.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在法治国家,法律是最主要的社会调控手段,但这并不意味着道德等其他调控手段不重要 C. 在我国,宪法以及全国人大、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等制定的具有不同效力等级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可以统称为法律 D.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称为法律
A. “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行政诉讼的权利。” B.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C. “两个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的案件,原告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D. “代理诉讼的律师,可以依照规定查阅本案案卷和证据”
A. “国法”是国家法的另一种说法 B. “国法”不限于国家立法机关创制的法律 C. “国法”之外的其它社会规范也有强制性 D. 实证主义和非实证主义法学派都把“国法”看作实在法
A. 从法的特征角度看,该规定体现了法的可诉性特点 B. 从法的作用角度看,该规定为行为人提供了不确定的指引 C. 从法的内容角度看,该规定属于对有关社会成员义务的表述 D. 从法的调整对象角度看,该规定通过规定有关社会成员的行为调整相应的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