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五条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关于这一规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本题为司考真题变形)

A. 从法的特征角度看,该规定体现了法的可诉性特点
B. 从法的作用角度看,该规定为行为人提供了不确定的指引
C. 从法的内容角度看,该规定属于对有关社会成员义务的表述
D. 从法的调整对象角度看,该规定通过规定有关社会成员的行为调整相应的社会关系

查看答案
更多问题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当代中国广义的“法律”的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C. 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人大制定的《孟村回族自治县清真食品管理条例》
D. 中共中央制定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恩格斯说:“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并不是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而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互相作用。”与恩格斯的这段话不相符合的命题有

A. 作为统治阶级意志反映的法,它的内容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这是从终极意义上说的
B. 除了物质生活条件外,政治、思想、道德文化、历史传统、民族习惯等因素也对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法律制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C. 非经济因素对阶级社会法的本质和核心内容可以起决定性作用
D. 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或近似的不同国家,其法律制度却可能存在巨大差异

下列选项中的说法,属于对“法的普遍适用性”(法的普遍性)的正确理解的是

A. 国法的效力没有空间限制
B. 最高立法机关制定的每一个全国性规范性法律文件,对本国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和所有社会关系都会产生直接的、具体的法律约束力
C. 《高等教育法》是规范高等教育方面相关人员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对于国家义务教育则不适用,因此,它的效力不具有普遍性
D. 法作为一个整体,在本国主权范围内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法的指引作用是指法作为一种行为规范,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为人们提供某种行为模式,指引人们可以这样行为、必须这样行为或不得这样行为,从而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下列关于法的指引作用的相关说法,与法理学原理不相符合的是

A. 法一般通过授予权利为人们提供可选择的(不确定性)指引,通过规定义务为人们提供不可选择的、确定性的指引
B. 当事人依法订立合同体现了法的指引作用,法官依法断案则没有体现法的指引作用
C. 提供可选择的(不确定性)指引的法律规范,也能够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明确的指引
D. 法的指引是一种规范性指引,也是一般性指引

答案查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