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血压 B. 低血压 C. 腹膜后出血 D. 周围神经阻滞 E. 下肢运动障碍
A. 吗啡 B. 哌替啶 C. 舒芬太尼 D. 阿芬太尼 E. 二氢埃托啡
A. 疱疹无规律性分布 B. 多发于四肢 C. 呈双侧性 D. 非病毒感染 E. 疱疹沿感觉神经支配区多见胸神经
A. 新生儿的呼吸抑制与脐血的哌替啶浓度有关 B. 新生儿的呼吸抑制与脐血的哌替啶浓度无关 C. 分娩前1小时内给药新生儿基本无呼吸抑制 D. 分娩前2~3小时内给药时对新生儿的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最高 E. 纳洛酮可以逆转哌替啶对新生儿的抑制作用
A. 抗炎 B. 抗菌 C. 解热 D. 镇痛 E. 抗风湿
A. 不予处理 B. 连续给予2~3次冲击剂量 C. 静脉或肌内注射帕瑞昔布40mg D. 静脉或肌内注射氟比洛酚酯50mg E. 静脉注射小剂量氯胺酮0.25~0.5mg/kg F. 限制活动
A. 每次400mg B. 每次300mg C. 每次200mg D. 每次100mg E. 每次50mg
A. 2g B. 4g C. 6g D. 8g E. 10g
A. 椎管内镇痛操作复杂、并发症多,应尽量少用 B. 椎管内镇痛采用低浓度麻醉药和阿片类药,对产程和胎儿的影响小,是首选的方法 C. 第1产程蛛网膜下腔注射芬太尼5~10μg/ml可起到第1产程镇痛作用 D. 硬膜外常使用低浓度(0.1%~0.125%)布比卡因与低剂量舒芬太尼(0.2~0.6μg/ml)合剂 E. 硬膜外注射吗啡4mg,可能导致延迟性呼吸抑制
A. 停用双氯芬酸 B. 停用曲马多 C. 停用唑来膦酸 D. 改用布洛芬 E. 加用对乙酰氨基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