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邀,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枉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对《始得西山宴游记》这一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段中的“高下之势”、“尺寸千里”、“外与天际”三组画面,生动、准确地描绘出西山的“怪异”之景。
B. 文段中的“过”“缘”“斫”“焚”四个动词,领起四个短语,构成一种急促之势,说明他老而不稳的性格。
C. 在表现手法上,文段采用了“从对面着笔”的描写手法(衬托),产生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D. 在主题上,情景交融,将山水人格化,达到了描摹山水与言志抒情完美结合的境界。

查看答案
更多问题

读《始得西山宴游记》第二段,对下列语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望西山,始指异之:看到了西山,才指点着认为它奇异。
B.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悠悠然与天地之气一道,而不知它的边际;巍峨无边啊与造物者相处,而不知它的尽头。
C.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这以后才知道我以前并未真正地游览过。
D.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青山白云,萦回缭绕,山里山外,水天一色,向四周一望,浑然成为一个整体。

读《始得西山宴游记》第二段,对有关内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把自己融入到西山美景之中,与之构成一种物我合一的意象,把他那种忘情于山水的情态推向了高峰。
B.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隐含了作者不与世俗之徒为伍的气节。
C. 从“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句中的“游于是乎始”可以看出,该文不仅是柳宗元《永州八记》这组游记之开宗明义之作,而且它贯领全组文章,使其构成一个首尾呼应,脉络一贯的整体。
D. 寄情于景,托物寓志,是本段文字的一大特色。文中叙事写景,都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色彩,表现了作者寂寞惆怅的心境。

《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下列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惴栗(担心)漫漫而游(任意)
B. 披草而坐(身上披着) 意有所极(到)
C. 缘染溪(沿着)攒蹙累积(收缩)
D. 引觞满酌(酒杯)游于是乎始(从此)

对《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 本文在记叙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
B. 文章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作者高洁的人格,同时也隐含作者急于回到朝廷,施展自己政治抱负的心态。
C. 作者宴游西山之后写下这篇文章,别出心裁,冠以“始得”二字,透露出偶然而又惊喜的心情。
D. 全文紧扣“始”字落笔,从“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到“始指异之”,再以“然后知”收笔。

答案查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