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甲的年龄是乙的年龄的4倍。2016年,甲的年龄是乙的年龄的3倍。问甲、乙二人2014年的年龄分别是多少岁()
A. 34岁,12岁
B. 32岁,8岁
C. 36岁,12岁
D. 34岁,10岁
查看答案
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书道”、“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现在合二为一了,一律叫做“书法”。书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书法作品、艺术装饰到书信往来都要用到书法,同时书法活动既可以培养艺术情操,又可以调心养气,收到健身的效果。北朝人曾经说过:“尺牍素书,千里面目”。看到一封来信,感到很亲切,如见其人。书法被人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A. 书法的来历及作用
B. 书法的前世今生
C. 书法与人的品行
D. 最好的培养品格的艺术形式
爱迪生常到实验室后的一片空地上边散步边思考问题,因地面坑洼不平,爱迪生行走间常会跌倒,当同事笑他时,爱迪生说:“你知道什么人容易跌倒吗?是行走的人。”正是这个行走中容易跌倒的人,一生中有1100多项发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安坐和站立的人虽然不会跌倒,但他永远只能停留在原地;行走的人可能常常跌倒,但他却能不断地向目标迈进。与这段文字主旨表述最接近的名言是()
A. 对于不屈不挠的人来说,没有失败这回事
B. 对勇气的最大考验,就是看一个人能否做到败而不馁
C. 人的一生就是进行尝试,尝试得越多,生活就越美好
D. 人生的光荣,不在永不失败.而在于能够屡仆屡起
中华文明虽诞生在中华大地,但自古以来就不是封闭僵化的,而是一个充满了活力、不断汲取内外多维文化、海纳百川的开放系统。与西方排他性的一神教传统不同,中华文明立足于“成己成物”的“仁道”,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礼闻来学未闻往教”,善于“和而不同”,乐于“成人之美”,在文明性格上从不愿意强加于人,从不推崇武力征服。在面对他者、面对异质性的要素的强力冲击时,中华文明总是试图去尊重之、理解之、吸收
A. 中华文明的精髓是化外为内,海纳百川
B. 中华文明推崇非武力解决问题
C. 中华的文明总是以一个谦虚的姿态去尊重、理解、吸收并融合其他系统
D. 中华文明与西方系统不一样,封闭排外也是理所当然
历史上的扬州,自隋至清一千多年间,虽屡遭兵燹,却不掩其繁华锦绣的气象,大凡一个城市,就像一个人那样,命运各异,有好有坏。扬州属于那种“贵人多难”一类,但每遭蹂躏之后,它总能顽强的恢复生气。“ ————————”,用在扬州身上,也是合适的。填入横线最恰当的一句是()
A. 好事多磨
B.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C.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D.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祸兮旦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