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 )
A. 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B. 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
C. 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D. 主观和客观关系
“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从唯物论的角度看,这首诗表明( )
A. 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B. 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
C. 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D.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理论一定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才能和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符合”。这句话表明( )
A. 真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B. 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C. 理论和实践是具体、历史的统一
D.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列宁说:“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过火……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所能应用的范围以外去,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而且要这种情形下,甚至必然会变成荒谬绝伦的东西。”这句话揭示了真理和谬误相伴而生。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 )
A. 是否符合人们的利益和愿望
B. 是否经得住思想的批判
C. 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D. 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