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毛泽东的《实践论》.谈谈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查看答案
习近平指出:"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 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研究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研究什么.主张什么.都会打下社会烙印。”谈谈这段论述 对于理解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有什么帮助和启示。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铀是核军工的基石,也是重要的核能原料。由于它的不稳定性和变价性,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在自然界没有金属铀,目前工业上的金属铀系也是通过四氟化铀( UF4)的钙(镁)金属热还原法来制备的。幸运的是,中国科研人员打破了这一束缚人类多年的禁锢,首先在自然界中发现了金属铀。据《科技日报》报道,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院长李子颖带领的研究团队采用光电能谱方法,对产于我国典型热液型铀矿床中沥青铀矿的成分和价态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沥青铀矿中铀不仅有四价和六价形式,还以金属铀(零价)形式存在。此次研究的沥青铀矿样品采自我国著名的贵东330铀矿床和诸广302铀矿床。两矿床均产于广东省北部,属于重要的南岭铀成矿带。在最新的一期权威杂志《地质学报(英文版)》中刊载了这一发现,文章认为天然金属铀不仅为揭示热液型铀成矿作用本质提供了关键性依据,而且对研究铀的来源、地球热的形成和演化均具有重大意义。资料显示,金属铀和二氧化铀只要按要求制成一定尺寸和形状的燃料棒或燃料块(即燃料元件),就可以投入反应堆使用了。考虑到我国已经能够将铀利用率提高至90%以上,接下来的可控核聚变乃至无限能源研究很富想象。(1)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人类对铀的认识变化的原因。(2)结合材料淡一谈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材料1“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在经验里扎着根基,知识归根结蒂由经验而来。”——摘自洛克:《人类理智论》材料2“感觉对于我们的一切现实认识虽然是必要的,但是不足以向我们提供全部认识,因为感觉永远只能给我们提供一些例子,也就是特殊的或个别的真理。然而印证一个一般真理的全部例子,不管数目怎样多,也不足以建立这个真理的普遍必然性。…‘只有理性才能建立可靠的规律,并指出它的例外,以补不可靠的规律之不足,最后更在必然后果的力量中找出确定的联系。这样做常常使我们无需看实际经验到影像之间的感性联系,就能对事件的发生有所预见,而禽兽则只归结到这种影像的感性联系。”“灵魂原来就包含着多种概念和学说的原则,外界的对象是靠机缘把这些原则唤醒了。”一摘自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材料3认识是人对自然界的反映。但是,这并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完全的反映,而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即概念、规律等的构成、形成过程。——摘自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1)说明材料1~3各自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作用的不同态度。(2)运用所学知识,简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l古人讲,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五四运动昭示的青年运动正确方向,就是在党的领导下,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当代青年学生要健康成长、茁壮成才,仍然必须坚持这个正确方向、这条正确道路。对青年学生来说,基层一线是了解国情、增长本领的最好课堂,是磨炼意志、汲取力量的火热熔炉,是施展才华、开拓创业的广阔天地。——摘自2009年5月3日胡锦涛:《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材料2苏东坡去拜访宰相王安石,恰逢王安石不在。苏东坡看见书桌上有一纸咏菊的诗稿,只写了两句:“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才高气傲的苏学士心想,这老夫子大概糊涂了,菊花最能耐寒傲霜,如何秋风一吹便落呢?于是提笔顺口续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不久,苏东坡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心情不快,到了当年九月重阳,一夜秋风刚过,苏东坡邀友赏菊。走进花园一看,只见花瓣纷落,铺金满地。这时,他才猛然省悟,原来真有“吹落黄花满地金”的事。——摘自冯梦龙:《王安石三难苏学士》材料3假若我能比别人嘹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牛顿(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哲学原理?试述“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认识论含义。(2)材料2、材料3侧重点有什么不同?材料3的指导意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