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世纪德国“恋歌”(minnesang),下列说法不符合史实或事实依据的是( )。
A. 与法国南部和北部的游吟诗人歌曲发展的同时,德国也开始出现方言抒情歌曲。在德国这类歌曲被称为“恋歌”(minnesang),歌唱这些歌曲的歌手被称为“恋诗歌手”(minnesinger)。大约12世纪后期,方言抒情诗的恋歌在德国城镇和宫廷流传。
B. 相比起来,恋诗歌手唱的爱情歌曲比法国游吟诗人的歌曲抽象,有时有明显的宗教色彩,音乐旋律比较稳重严肃,多数是分节歌式的。在德国分节歌式的重复结构变化成一种有特色的歌曲形式,即aab的“巴体歌曲”(bar form)。这种歌曲中,歌词的开始两行建立在同一旋律的反复(aa),新的旋律(b)配上新的歌词,类似于副歌。德国世俗方言歌曲的题材内容与法国情况大致相同,除了爱情歌曲外,大多数法国世俗歌曲的体裁在德国也可以见到。
C. 单声的方言歌曲在德国保持的时间长于欧洲其他国家,它延续到14、15世纪,一直到16世纪随着骑士阶层的衰落,市民阶层崛起,恋诗歌手被新兴的市民中的小商人和手艺人的名歌手行会接替。
D. 以上三点都符合史实。
查看答案
关于中世纪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方言歌曲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意大利的方言歌曲文献出现在13世纪,有两个方面的来源,一个是法国吟唱诗人的影响,一个是意大利本地的舞蹈歌曲传统。意大利13世纪最流行的舞蹈歌曲是巴拉塔(ballata),这原是伴随舞蹈的比较简单的重复性歌曲,后来逐渐演化成有较复杂结构特征的歌曲。典型的巴拉塔有两段,由独唱和合唱的叠句交替,歌词大部分是关于爱情或道德方面内容的。14世纪巴勒塔成为意大利复调音乐的重要形式。
B. 在意大利还有一种与巴拉塔形式相近,但内容涉及宗教题材的歌曲“劳达赞歌”(lauda),这种歌曲在13世纪下半叶非常流行,在公共场合演唱,音节式的,赞美圣母马利亚和圣弗兰西斯的事迹。
C. 13世纪西班牙流行一种叫坎蒂加(cantiga)的单声歌曲。现留下的坎蒂加有两类,一类是爱情歌曲的坎蒂加,内容许多都是一个妇人遥望着大海,思念着远离家乡外出作战的爱人。还有一种是宗教歌曲,大部分赞美圣母马利亚,大约有400来首,这类歌曲据说是由热爱诗歌和音乐的国王阿尔方索十世收集。
D. 吟唱诗人历时两百多年,随着骑士阶层的衰落而衰落。13世纪的下半叶,大部分的世俗歌曲歌手和作者已不是骑士阶层,而是来自新兴城镇的市民阶层,他们在各大城镇组成诗人、歌手行会,这种变化标志着中世纪游吟诗人的单声歌曲进入最后阶段。
中世纪器乐方面的发展尚处在原始阶段,总体原因和基本情况是:( )
A. 西方中世纪乐器大多从东方传入,也许正是有这样一个原因,中世纪教会对属于异教的器乐音乐没有好感。由于教会在礼拜音乐中一般禁止器乐加入,因此器乐主要是在民间流传,在世俗音乐中器乐主要用于歌唱和舞蹈伴奏,依靠记忆的即兴演奏是当时器乐音乐的重要特征。
B. 中世纪常用乐器有弦乐(拨弦、击弦、弓弦)和管乐类。管风琴是允许使用于教堂的中世纪乐器,有大型和中小型类别。
C. 中世纪的拉弦乐器有许多不同形状和名称,它们是文艺复兴时期维奥尔琴和现代小提琴的原型。由于中世纪器乐大多是即兴演奏,没有乐谱流传下来,即使个别有谱,也很难准确识读,因此我们今天对中世纪器乐的真正面貌难以真正认识。
D. 总的说来,中世纪器乐处在一种比较低级和原始的状态,无论在乐器制造演奏,以及器乐曲创作上都很不发达,据推测,当时器乐更多是简单的歌曲、舞蹈伴奏,独立的合奏、独奏水平有限。现在所知的中世纪器乐中比较著名的有“埃斯坦比耶"(estampie),多段体结构,属于舞蹈音乐,在风格上与东方音乐有联系。
格劳特在《西方音乐史》中写道:“相对地说,13世纪是一个稳定统一的时代,而14世纪则是一个变化多端的时代。这一对比的主要象征在于教会制度的处境:13世纪,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教会受到普遍的尊敬,被奉为至高无上的权威……;14世纪,这种权威,特别是教皇至高无上的地位受到普遍的怀疑。”请问,格劳特作这一表述的社会背景或事实依据是什么?( )
A. 14世纪是中世纪音乐末期,这是一个酝酿着历史变革的不安定时代:14世纪上半叶英法两国间爆发旷日持久的百年战争 (1338-1453);1348-1350年黑死病蔓延整个欧洲,引发了欧洲严重的社会动乱和经济衰退。
B. 除了社会动荡带来的不稳定外,精神和信仰危机也严重地冲击着中世纪思想价值体系。
C. 在文化方面,12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兴起,封建社会的骑士制度走向衰亡,新兴的市民阶层崛起。在法国,寓言、故事、笑话、诗歌、戏剧等市民文学蓬勃发展,而在意大利,但丁的《神曲》(1307),薄伽丘的《十日谈》(1353)则预示了文艺复兴新文化的曙光。
D. 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正在发生的变化必然影响到音乐,14世纪欧洲音乐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
14世纪初,法国音乐在理论、作曲技巧和音乐风格上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这标志着被称为 “新艺术”(Ars Nova)音乐革新的开端。新艺术音乐盛行于14世纪上半叶的(),但由于具有广泛的影响常常代表着一个时代,因此人们习惯上也经常以“新艺术”来通称整个14世纪()音乐。大约1320年法国出现了一些理论文献,这些文献从标题到内容都反映着新的音乐观念。“新艺术”(Ars Nova)这个概念来自于一篇论文的题目,作者是法国主教、诗人、音乐家菲利普·德·() (Philippe de Vitry,1291-1361),这篇论文的题目似乎很合乎当时新的音乐潮流,所以很快被广泛借用,成为这场音乐革新活动的主旨。与维特利同时(实际还略早)还出现了另一篇同样以新艺术为主题的法文论著,法国数学家、天文学和音乐理论家约翰内斯·德·() (Johannes de Muris)于1321年写下() (Ars Novae Musicae)。从他们的理论著作中可以感到,14世纪20年代左右的法国音乐正在酝酿着一种变化
A. 法国;法国和意大利
B. 维特里;穆里斯;《新音乐艺术》
C. 意大利;法国和意大利
D. 莱奥南;佩罗坦;《新音乐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