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宋代严羽《沧浪诗话》中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上也。诗者,吟咏性情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从文学的情感性上来看,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参见马工版《文学理论》第一章)

A. “别材”指文学作品特殊审美情感内容,“别趣”则指文学作品特殊审美情感形式
B. “不涉理路、不落言筌”意味着诗中有“情”而无“理”。
C.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意味着诗之情与诗之理是交融在一起的
D. “空中之音、水中之月、镜中之象”形象地描绘了诗情与诗理的关系:诗理因诗情而得以深化,诗情因诗理而获得生命

查看答案
更多问题

王夫之说:“于所兴而可观,其兴也深;于所观而可兴,其观也审。”下列关于诗的“兴”与“观”之关系论述正确的是()。(参见马工版《文学理论》第一章)

A. “兴”侧重于情感层面,“观”侧重于感情层面
B. “兴”侧重于情感层面,“观”侧重于理性层面
C. “兴”侧重于理性层面,“观”侧重于感性层面
D. “兴”侧重于情感层面,“观”侧重于感性层面

王夫之说:“于所兴而可观,其兴也深;于所观而可兴,其观也审。”从文学的情感性上看,这句话揭示了()。(参见马工版《文学理论》第一章)

A. 情感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
B. 美的文学可以塑造人性、完善人性
C. 文学语言的间接性使文学形象具有较多的不确定性
D. 精神世界最自由的表现手段是语言

鲁迅曾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是互为因果的,正如麻油从芝麻榨出,但以浸芝麻,就使它更油。”鲁迅为什么将文艺比作国民精神的“灯火”?(参见马工版《文学理论》第一章)

A. 因为文艺符合客观规定性
B. 因为文艺表达了国民对黑暗世界的否定性评价
C. 因为文艺作品是一种非实用而又使人产生情感愉悦的审美对象
D. 因为文艺可以改变人的心灵与精神世界,并能深入持久地影响社会的整体发展

文学之所以美,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其()。(参见马工版《文学理论》第一章)

A. 思想倾向性
B. 形象可感性
C. 情感体验性
D. 语言精神性

答案查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