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人的一生好比马拉松赛跑。人人都有最后一圈,这一圈通常属于人生道路漫长的老人。七老八十的人,穿过艰难的世途,穿过芸芸众生,穿过重重障碍,于是到了人生的最后一圈。 这一圈路程有长有短,跑得有快有慢。有的人稳健有力,从容不迫;有的人歪歪扭扭,步子不正;有的人拖拖沓沓,蹒跚不前。也有跑人歪道的人,或跑不快还要挡道的人,或不按竞赛规则乱跑的人,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谁能跑好这最后一圈,谁就是胜利者。

查看答案
更多问题

我对于海,就好像着了魔似的一天比一天迷恋起来,我爱它,甚至一天也不能离开它。有时清早起来便奔向海滨,迎接血红的太阳由海边升起;有时特地在阳光将要落山的时候,去领略海滩的黄昏滋味。我更爱看矗立在海中央的灯塔,我佩服那守灯塔的人,他每天机械地守住自己的岗位,给予往来的航行者一种光明的指示;假若没有他,这海面将被黑暗所包围,来往的船只,随时都有触着暗礁的危险。

开卷有益,是古人奖励读书的一句成语。从前读到一册坏书,读后每觉得为古人所欺;现在多了一点智识,反过来又觉得古人的不欺我了。总之,好书读了,原有所得,就是可以知道它的好处在哪里。可是坏书读了,而知道它的坏的原因与地方,岂不也是一得?从前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之意,也不一定是从正的一方面着想,反过来在负的一方面,也何尝不可以为鉴戒。因此,从前是非有定评之书:不读的,现在却马勃牛溲了,一例的都想看看了,这大约总也是一种进步的现象。

东西方文化对创新的内涵有不同理解和定义,亚洲传统比较保守,西方近代的文化则比较开明,但两者在创新方面的影响力则各有千秋。 西方文化的一个特点是强调个人的贡献,或许这有历史与宗教的原因。以个人为主是西方传统风格,演变到今日表现在西方文化和创造发明中往往是制造个人英雄,并将其个人贡献置于集体之上。其好处是激发人的进取心,弊端是导致以个人为中心,间接影响创新。 创新,到达一定程度之后需要各方面的配合。东方文化则在这方面会起积极作用。东方传统教育强调脚踏实地打基础,强调死记硬背,影响了对新现象、新问题的大胆设想、论证。

读书的状态大致分为三种:一是为别人而读,二是为有用而读,三是为兴趣而读。 处在第一种状态是最痛苦的,自己本不想读,但迫于外界压力却不得不读。好多中小学生就属于这种情形。在这样的状态下,读书真是苦不堪言。有不少学生曾咬牙切齿地发誓:毕业考试一结束,一定把××书烧掉。 一些为了拿文凭、评职称而读书的亦在此列,对于他们而言,读书实在是件苦差事。 第二种是为有用而读书。处在此列的人已知书中自有黄金屋和颜如玉,已经能从烟波浩淼的书海中有所取舍,读书很有目的性。或为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或为丰富知识,学电脑的看电脑书籍,学文学的看小说,当老师的读教育心理,做生意的看经济,搞行政的读政治、管理……为获得某方面的知识而读书,以具备养家糊口的基本技能,凭真才实学立足于社会。 第三种是为兴趣而读书。这是读书的自觉状态,更是一种境界。不为有用,只因喜欢。这些读者把读书当作生存的基本需要,读书已和吃饭睡觉一样必不可少。三日不读书,则自觉面目可憎,心里就空虚、失落、不踏实。

答案查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