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关于法产生的社会经济、政治根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金属工具,从而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出现了剩余产品,开始产生私有制,这就动摇了原始公社和氏族习惯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原始公有制。
B. 在原始社会解体的过程中,曾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这三次社会大分工分别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商业成为独立的部门,从而使经常性的交换成为可能。
C. 在原始社会解体的过程中,个人财富逐渐累积起来,促进了私有财产的发展,社会划分为阶级一奴隶主和奴隶、富人和穷人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出现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D. 在原始社会解体的过程中,氏族首领的威望逐渐降低,社会调整的权力转而由富人所掌握,氏族首领退出历史舞台,不再过问氏族内部的争端,而掌握私有财产的富人转而成为社会调整的主要角色。

查看答案
更多问题

下列有关法与社会关系的表述何者为正确?( )

A. 中国固有的法律文化深受伦理的影响;而宗教对于西方社会法律信仰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为确立“法律至上”观念奠定了基础
B. “法的社会化”是西方观代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现象,表明法律是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手段
C. 凡属道德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必为法律调整;凡属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则不一定为道德所调整
D. 生命科学的发展、器官移植技术的成熟对法律具有积极影响

关于法与原始社会的习惯的区别,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原始社会的习惯是氏族成员自觉遵守的,而法的遵守则是一种自发的过程。
B. 原始社会的习惯的维护和法的效力的维护,都需要国家的强制力。没有强制力,任何规则都不能得以推行。
C. 原始社会的习惯是根据氏族首领的做法中推演出来而为氏族成员所模仿遵守的,而法是由氏族首领单独制定的。
D. 原始社会的习惯依靠氏族首领的威望、人们内心的信念和传统的力量实施,而法的实施要靠国家的强制力。

《吕氏春秋》中说:“兵所来者久矣。黄、炎帝故用水火。共工氏故次做难矣。五帝故相与争矣……胜者为长,长则犹不足治之,故立君;君又不足以治之,故立天子,天子之也立出于君,君之立也出于长,长之立也出于争。”王允说:“案尧伐丹水,舜征有苗,四子服罪,刑兵设用……”,从以上的论述中推断,中国法的产生特点是:( )

A. 中国古代法的产生是与氏族战争紧密相关的,氏族对氏族的征服在中国法产生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B. 中国古代法起源于战争,战争中,军事首领的命令,随着战争的结束而直接成为了法律。
C. 中国古代法的特点在于兵刑不分,即有了军队就有了法,有了战争就有了法。
D. 中国古代法的产生与兵或战争并无关系。

下列关于法的价值分析方法正确的说法是( )

A. 法学是价值中立之学
B. 法学要成为科学就必须只研究事实,而不涉及价值
C. 法的价值分析就是运用一定的价值准则去评判、衡量某种法律
D. 法学像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完全排除价值因素是不可能的

答案查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