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乙不是作案人”为前提,再增加()为另一个前提,就可以有效地推出结论“甲是作案人”。
A. 如果乙不是作案人,则甲是作案人。
B. 甲和乙至少有一个不是作案人。
C. 乙是作案人,当且仅当甲是作案人。
D. 如果甲是作案人,则乙不是作案人。
在制定政策时,我们要从县内外、省内外、乡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如果把这个句子看作联言命题,那么它犯了()的错误。
A. 联言支顺序排列不当
B. 析取支顺序排列不当
C. 否定前件式
D. 肯定前件式
一桩投毒谋杀案,作案者要么是甲,要么是乙,两者必有其一;所用毒药或者是毒鼠强,或者是乐果,两者至少其一.如果上述断定为真,则下面哪项推断一定成立?1.该投毒案不是甲投毒鼠强所为.因此,一定是乙投乐果所为。2.在该案侦破中,发现甲投了毒鼠强.因此,案中毒药不可能是乐果。3.该投毒案的作案者不是甲,并且所投的毒药不是毒鼠强.因此一定是乙投乐果所为。
A. 只有1
B. 1和2
C. 3
D. 1和3
有效和冗长是语言体系的一个自相矛盾的特性,然而,当它们一块使用时,能增加交流的有效性和可信赖性。如果某一种口语非常有效,那么它的每个基本音素的所有可能排列都能组成一可被理解的单词。但是,如果人类的听觉系统不是一个完善的声音接收器,那么一种口语的基本音素的每一个可能的排列都能构成一个可被理解的单词的想法就是不正确的。 如果上面所有的陈述都是正确的,那么下面哪一项也一定是正确的。( )
A. 有效使一种口语有用,冗长使一种口语可信
B. 在口语中,有效和冗长不可能被完全达到
C. 如果一种口语非常冗长,那么它就不可能有用
D. 如果人类的听觉系统不是一个完善的声音接收器,那么口语就不可能非常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