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市朝阳镇花园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积极开发和采集就业岗位,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他们最常用的办法之一就是和辖区用人单位建立就业联盟,在主动为单位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的时间的同时,积极推荐辖区就业困难人员填补用人单位的岗位空缺。 李大姐和王大姐都是花园社区的居民,符合就业困难人员的认定条件。45岁的李大姐因年迈母亲生病需要照顾,因此在家已有半年了,一直想找个既能照顾家庭有能挣到钱的灵活就业工作。42岁的王大姐原在一家私人纺织厂做挡车工,最近因单位破产失业了,由于年龄偏大又无技能,要找份工作很不容易。近日,她们一起来到花园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想让服务站帮忙找份工作。 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小汪仔细了解了她们的基本情况和就业愿望后,立刻查询了辖区就业联盟的空岗信息。根据李大姐的情况,小汪推荐她到辖区宝隆物业管理公司做保洁保绿工作。根据王大姐的情况,小汪按照职业介绍服务工作的要求,为她提供了三个不同的岗位信息,并建议王大姐首选去应聘其中的一个岗位。 在协理员小汪的帮助下,李大姐和王大姐都很快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就业联盟的建立使得花园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推荐就业的效果明显提高。去年年底,经有关部门评估,花园荣获“省级充分就业社区”称号。花园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小汪对王大姐、李大姐实施的就业援助方法主要是()
A. 生活援助法
B. 岗位援助法
C. 培训援助法
D. 技能援助法
查看答案
据有关媒体报道,在我国,排污权交易的第一个典型案例出现在江苏省。2002年夏,江苏省太仓市计划扩建太仓港环保发电有限公司,但在设计方案中每年二氧化硫排放超标2000吨,工程面临搁置的困境。而当时南京下关电厂每年二氧化硫的实际排污量比核定量少了3000吨。于是在江苏省环保厅的协调下,双方实施排污权交易。从2003年7月起至2005年,“太仓港”每年从南京市下关发电厂异地购买1700吨的二氧化硫排污权,并以每公斤1元的价格支付170万元的交易费。双方还商定到2006年之后,将根据市场行情重新决定交易价格。交易的结果看起来是皆大欢喜,但事情并不都是这么简单。 排污权交易在我国还面临着诸多问题:由于普遍技术水平较低和缺乏环保资金,减排的供应方严重不足,大部分企业排污都处于超标运行状态,自顾尚且不暇,何来余力出售减排指标?另外,如果企业向环保部门“寻租”的成本低于购买减排指标的费用,还可能带来“寻租”腐败等问题。不能指望能够找到一种完美制度让所有的问题迎刃而解,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在种种的备选方案中挑选出最优的一种选择。依靠一种以经济为诱因的制度,把环保问题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让“看不见的手”自发地进行调节,从而降低减排的成本,最终达到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目的,这恐怕就是目前人类能够选择的最佳路径。在一个资源稀缺的世界里,制度安排的前提为()
A. 公正最小化
B. 公正最大化
C. 效益最小化
D. 效益最大化
A建筑工程公司主要发生了如下几笔涉税经济业务: (1)该公司自建同一规格和标准的楼房三栋,建筑安装成本共计6000万元,成本利润率10%,房屋建成后,该公司将其中一栋留作自用,一栋对外出租,取得租金收入200万元,另一栋对外销售,取得销售收入3500万元。 (2)A公司承接我国境内的某外国独资企业的建筑工程两项。其中一项工程在境外,工程总造价3000万元,另一项在境内某省,工程总造价5000万元。该公司将3000万元的境内工程分包给B建筑公司。工程结束后,该外国企业除支付工程价款外,又支付给A公司材料差价款200万元、劳动保护费50万元、施工机构迁移费20万元、全优工程奖150万元、提前竣工奖100万元。A公司又将收取的五项价外费用各支付一半给B公司。AB两公司不在同一省。 (3)A公司和C建筑公司共同承接某建设单位一项工程,工程总造价2000万元。分工如下:工程合同由建设单位与C公司签订,A公司负责设计及对建设单位承担质量保证,并向C公司按工程总额的15%收取管理费300万元。 (4)A公司承接某商场建筑工程业务,其形式为实行一次包死承包到底,工程总造价1000万元,其中包括建设方提供的商场电梯(价款120万元)。 (5)以本公司的一栋房产对外投资,参与接受投资方利润分配、共同承担投资风险。房产原值500万元,评估价600万元。 根据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针对A公司的上述资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承接的境外建筑工程需按规定缴纳营业税
B. 承接的境外建筑工程不向我国缴纳营业税
C. 该公司负责扣缴B公司应缴的营业税,并向B公司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缴纳
D. 该公司负责扣缴B公司应缴的营业税,并向工程所在地税务机关缴纳
E. 该公司负责扣缴B公司应缴的营业税,并向A公司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缴纳
F. B公司应向劳务发生地税务机关自行申报缴纳营业税
G. B公司应向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自行申报缴纳营业税
1995年,某大学教授G从国内公开出版的一些报刊中剪贴收集了几十个案例分析,一一标上原文标题、原作者姓名以及报刊名称和期号,按主题整理成讲义《企业成功管理三十例》,复印后分发给包括H在内的数名研究生作为参考资料。H毕业后到某学院任教,在教学中,他多次引用该讲义的材料作案例评析,颇受学生欢迎。2001年,H辞职后创办了一家兼营书刊零售业务的文化公司。他把原来格式五花八门的《企业成功管理三十例》输入计算机,整理成格式整齐划一、署名“G、H合编”的书稿,并于2002年1月到K出版社联系出版。G对此并不知晓。K出版社一名编辑审读书稿后,建议接受出版。社长即批准将该选题补充列入当年出版计划。签订出版合同时,H提议:在出版合同签订之日起的3个月内,K出版社负责按照有关规定完成编辑加工整理、发稿审核、校样处理等所有工作后,把符合出版要求的计算机排版文件和委托印刷图书所需的证明文件交给H;印刷装订事宜由H负责具体安排并承担相应费用;成品图书也由H到印刷厂提货,除交给K出版社50册样书外,其余均由H所办文化公司包销;K出版社不必支付稿酬,并且该书的编录费用、管理费等共10万元由H分两次支付给K出版社。K出版社同意H的提议,签订了出版合同。此后,双方均按约定履行了合同。2004年6月,K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企业成功管理三十例》在H所办文化公司开始批发、零售。但是,该书在市场上销售尚不到半年,K出版社、H和G以及该书所收案例的原作者们(下简称“原作者”)却都成了一件著作权诉讼案的当事人而对簿公堂。关于H在本案中的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H可以不经G同意而使用其所编讲义作为讲课材料,但不能用于出版
B. H擅自改变讲义的格式侵犯了G的修改权
C. H可以独立决定将作品交付出版,但应将从中得到的收益与G分享
D. H虽然对讲义做了整理工作,但并不享有它的著作权
E. H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民事法律责任
[综合分析题]W公司是一家民营房地产企业,1996年总经理贾先生创建W公司的时候仅有数百万元的资金和十几名员工,并设立了财务、项目开发、工程管理和行政人事4部门,其中财务部负责人刘女士是贾总的亲戚,仅持有初级会计上岗证书。负责项目开发的江先生是贾总多年的好友,初中毕业,曾经当过一家餐馆的老板。 由于近几年房地产行业发展迅速,W公司的规模迅速扩大,职能部门由过去原有的4个部门变成项目开发、市场策划、工程管理、质量控制、技术设计、财务、人力资源、物业和行政等9个部门。人员也由过去的十几个人发展到现在有500多人。人员增加,诸多的管理问题也频频出现。例如,虽然公司提出了明确的战略规划,但总是不能落实,贾总也发现,追究责任时候,好像大家都有责任,每次大家都一起自我批评一番后,下次的规划依旧不能落实,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呢?让他颇为忧闷的还有,各部门的管理人员都经常各自为政,意见不一,相互扯皮。此外,W公司在创业初期没有任何考评指标和标准,完全依靠家庭成员的自觉性进行工作,后来虽然组建了人力资源部,但也仅仅实行了直接主管考评法,对各级员工进行主观性考评,导致员工的抱怨越来越多。 目前,W公司手中仍然有约120万平方米的待开发土地,贾总犯难的是,别的当家愁的是“无米下锅”,而他现在愁的是“怎么下锅”,企业目前的状况已经让他忙得焦头烂额,深感力不从心。(2008年5月二级真题) 请您根据本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1)该公司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目前存在哪些问题? (2)请根据该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