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后,孙文曾电告全国:“文(孙中山)已循途东归,自美徂(到)欧,皆密晤要人,中立之约甚固……”这段话深刻地表明孙中山想()
A. 回国亲自领导革命
B. 幻想帝同主义不要破坏中国革命
C. 对国内刚发生的革命持中立的态度
D. 争取袁世凯保持中立
查看答案
“宋教仁案”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同袁世凯进行斗争时,斗争方式有一个变化,即()
A. 由武装斗争到议会斗争
B. 由议会斗争到武装斗争
C. 由组织暗杀到开展全国性的武装暴动
D. 由议会斗争到武装斗争再到议会斗争
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了,主要理由是()
A. 资产阶级不愿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
B. 资产阶级不敢依靠和发动群众
C. 袁世凯窃夺了革命果实
D. 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未改变
鲁迅说:“孙中山奔波一生,而中国还是如此,最大的原因还在于他没有党军,因此不得不迁就有武力的别人。”孙中山最迁就的“有武力的别人”是()
A. 袁世凯
B. 段祺瑞
C. 冯国璋
D. 陈炯明
材料1 恩格斯指出:“任何地方发生革命动荡,其背后必然有某种社会要求,而腐朽的制度阻碍这种要求达到满足。”列宁也说:“革命是不能‘制造出来’的,革命是从客观上(即不以政党和阶级的意志为转移)已经成熟了的危机和历史转折中发展起来的。”没有革命的条件与革命形势,任何人、任何阶级、任何政党都不可能“制造革命”。 材料2 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各自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其中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这是双方论战的焦点。改良派说,革命会引起下层社会暴乱,招致外国的干涉、瓜分,使中国“流血成河”、“亡国灭种”,所以要爱国就不能革命,只能改良、立宪。革命派加以了针锋相对的批判。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革命派在与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2)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兼评“告别革命论”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