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康诰》称:“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A. 周人认为,最严重的犯罪,就是不孝不友
B. “不孝”主要指不肯孝养自己的父母和违背祖先的遗训遗教
C. “不友”主要指大宗嫡长不肯友爱自己的兄弟,未尽到大宗对小宗的义务
D. 和“不孝不友”对应的罪名是“不慈不恭”,据《尚书·康诰》上的说法,统治者在惩处“不慈不恭”行为时可比照“不孝不友”减等处刑
查看答案
《尚书·吕刑》中提及当时常见的司法腐败形式时说:“五过之疵: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对这句话的理解,有误的是:
A. “官”为“尝同官位”,指在司法审判中因官官相护导致的错误裁判
B. “反”为“诈反囚辞”,指在司法审判中因诱供逼供导致的错误裁判
C. “内”为“内亲用事”,指在司法审判中因亲戚关说导致的错误裁判
D. “货”为“行货枉法”,指在司法审判中因重用私人导致的错误裁判
《尚书·吕刑》称,周代的刑典是:“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其属二百。五刑之属三千”,对这段话解读错误的是:
A. 这段话提示我们,周代的刑典是“以刑统罪”的模式,法条所定的罪名可能是统归在刑罚种类之下的
B. 这段话提示我们,周代成文刑典的立法技术应该还比较有限,因为三千条罪名的法典显然是内容过于庞杂,而这些罪名因为附属于不同的刑罚,有可能会出现重复的现象
C. “剕罚之属五百”中的“剕”即是刖刑,为断足之刑
D. “大辟之罚其属二百”中的“大辟”即是死刑,周代的死刑分绞、斩二等
《周礼·秋官·司圜》称:司圜掌收教罢民,凡害人者,弗使冠饰而加明刑焉,任之以事而收教之。能改者,上罪三年而舍,中罪二年而舍,下罪一年而舍。其不能改而出圜土者,杀。虽出,三年不齿。凡圜土之刑人也不亏体,其罚人也不亏财。这里的“圜土之刑”属于后世所说的徒刑,下列对徒刑特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徒刑是自由刑,其特征是限制人的人身自由
B. 徒刑是劳役刑,其特征是强制犯人服役劳动
C. 徒刑是羞辱刑,以其异于常人的服饰和外貌对其进行羞辱
D. 由于徒刑要强制服劳役并关押入监,所以在周代的刑罚等级上要高于肉刑
《周礼·秋官·大司寇》称:以嘉石平罢民,凡万民之有罪过而未丽於法,而害於州里者,桎梏而坐诸嘉石,役诸司空。重罪旬有三日坐,期役;其次九日坐,九月役;其次七日坐,七月役;其次五日坐,五月役;其下罪三日坐,三月役;使州里任之,则宥而舍之。对这段文献记载,理解有误的是:
A. 嘉石之制属于徒刑,其刑等要重于圜土之制
B. 嘉石之制在功能和运行模式上与现代法律中的“社区矫正”类似
C. 嘉石之制中,罪行最严重的要在嘉石上佩戴刑具坐满十三天,服劳役一年。
D. 按照嘉石之制,犯人在其所害州里服役,服役期满后,即可由州里和官员将其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