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菲欧》虽然不是最早的歌剧,但却是早期歌剧中()的一部。蒙特威尔第的《阿丽安娜》据说在戏剧性上超过了《奥菲欧》,而且更流行,但可惜它只有脚本和一首悲歌保存至今。蒙特威尔第的最后一部歌剧《波佩亚封后记》的艺术成就也很高,特别突出地表现在()上。在这部歌剧中,蒙特威尔第不仅更广泛地运用了()的手法,而且明确地对()做了划分,更多地运用了(),其中有些唱段(如第二幕第五场的二重唱)甚至像是对()在一百多年后的歌剧创作的预示。
查看答案
兰迪(Stefano Landi,?1586-1639)的第一部歌剧()(1619)写于帕杜瓦,但上演于罗马,被认为是罗马的第一部()。在音乐风格上,它也和()十分相似。
()(Antonio Cesti,1623-1669)是当时一位重要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他的歌剧的流行程度与另一位重要的威尼斯歌剧作曲家()的不相上下。他原是一位圣芳济会的僧侣,曾在阿雷佐、佛罗伦萨等地的修道院或大教堂任管风琴师等职。他还是一个男高音,在弗尔泰拉,他在()的赞助下,参加了几部歌剧的演出。他的第一部歌剧《奥朗台》是 1649年在威尼斯上演的。1659年,他在教皇的帮助下,转成一名修道院外的牧师,以便全身心地投入歌剧创作。他在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皇家宫廷服务了很长时间,在那里写了5部歌剧。还有5部是为维也纳宫廷写的。除了15部歌剧,他一生还创作了68部世俗康塔塔和5部宗教声乐作品。 1668年7月13-14日上演于维也纳的歌剧()是()的一部最有名的作品。
1660-1670年代,在主要的威尼斯作曲家雷格伦奇和帕拉维奇诺的歌剧中,已开始出现一些返始咏叹调(da capo aria),即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的咏叹调。()
A. 对
B. 错
17世纪末,那不勒斯的巴托罗缪剧院得到扩建,歌剧创作和演出活动日渐繁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并且形成了18世纪意大利歌剧的标准形式。首先是出现了两种不同形式的宣叙调,一种是干唱宣叙调,用于较长的对白或独白,独唱声部只用通奏低音伴奏。另一种是带伴奏的宣叙调,用于富有情感性和戏剧性的紧张场景中,独唱由乐队伴奏。这种宣叙调也可能有清唱或只用通奏低音伴奏的部分,乐队的使用主要在于加强和渲染声乐线条中情感的爆发。其次,返始咏叹调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这种形式中,通常作曲家不再把再现的A段写出,而只在B段的结尾处标记da capo(意为从头反复,故译作“返始“),在A段结尾标记Fine(意为结束)。如果从乐队前奏之后开始反复,则在开始反复处作出标记,并在B段结尾标 记dal segno al fine(意为从记号反复到结束)。最后,咏叙调也继续被运用在那些既不像宜叙调那样节奏自由,又不像咏叹调那样抒情和有规律的段落中。()
A. 对
B. 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