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随意大利杰出小提琴家帕格尼尼(Nicolo Paganini,1782-1840)在巴黎掀起的旋风(1831)之后,李斯特成为举行独奏音乐会的钢琴王子,他们两人那种令人眩晕的演奏和即兴式创作,充分显示出自由而夸张的浪漫风格的魅力。李斯特将原来()的演奏位置变为(),使演奏家的情感与听众更易沟通,他那响亮而狂放的风格,弹奏的速度与力度不仅促使钢琴制造工艺必须完善,而且形成了辉煌浪漫的极富个性的钢琴演奏风格,他与同在巴黎的肖邦一起将钢琴艺术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 )
A. 背朝听众;侧面
B. 背朝听众;正面
C. 舞台“黄金分割”;侧面
D. 舞台“黄金分割”;正面
查看答案
下列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 海涅曾经感叹李斯特是“当代最幼稚无知的小童”。
B. 比利时音乐学家费蒂斯 (P.Fetis,1784-1871)也指出“天赋高超的李斯特先生,竟然把音乐变成如同杂耍或魔术一样,实在可惜”。
C. 1835年在李斯特发表的《论艺术家的地位》长文中,已经可以看出李斯特对艺术现状的诸多看法,对真正艺术家和匠人之间区别的清醒认识。
D. 李斯特有一段时间的音乐创作和钢琴表演完全没有艺术价值可言。
交响诗(symphonic poem,德-sinfonische dichtung)是李斯特对西方音乐的最重要贡献,当他为柏辽兹的标题交响曲欢呼时就阐明了自己对音乐标题性的理解。他毫不怀疑“音乐是能再现当代诗歌巨作中的光辉形象的”,认为音乐家选择标题“描绘或说明乐曲所隐含的和它所要引起的感情”,使自己的音乐和标题“文字所表现的思想融合为一个整体”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这种新形式既是音乐史中早已存在的现象,又是当代及未来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他的()首交响诗正是这种理念的实践,并将标题音乐的()引向深化。( )
A. 17;原则与内涵
B. 19;形式与内容
C. 13;原则与内涵
D. 15;概念与形态
柏辽兹利用传统交响曲的框架进行艺术的探索和突破,李斯特却为了用音乐来融化这些诗歌内容而创造了一种新形式--交响诗。它(),每部交响诗与所配标题的关系不重(),更多是一种(),突出的是()那显现或隐含的诗意及()的表现。( )
A. 不是简单的“标题音乐”;描绘;喻意深长的情感体验;原作;作曲家内在情绪
B. 就是简单的“标题音乐”;描绘;喻意深长的情感体验;原作;作曲家内在情绪
C. 不是简单的“标题音乐”;抒情;喻意深长的情感体验;音乐;作曲家内在情绪
D. 就是简单的“标题音乐”;抒情;喻意深长的情感体验;音乐;作曲家内在情绪
《b小调钢琴奏鸣曲》(R.21,1852-1853)是李斯特少有的(),它严峻、肃穆、内省的风格及结构手法与他的交响诗相近,奏鸣曲采用()(Monothematic)的发展手法,将四个乐章的内容含量组织在一个包含呈示、展开和再现部分的大型乐章中,主题由()构成,以其变化形态贯穿于整部作品之中,材料间的互相关联与冲突更增添整个作品的()。( )
A. 现实主义作品;单乐章结构和单一主题;多个动机材料;戏剧性
B. 无标题作品;单乐章结构和单一主题;多个动机材料;戏剧性
C. 古典主义作品;单乐章结构和单一主题;多个动机材料;逻辑性
D. 无标题作品;多乐章结构和单一主题;十多个动机材料;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