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最重要和最多产的康塔塔的作曲家。他1703—1704年创作的康塔塔大多由两首或三首返始咏叹调组成,每首前面加上一段宣叙调。这成为18世纪世俗康塔塔的一种()。A、卡里西米B、亚·斯卡拉蒂C、个性化形式D、标准格式
A. 卡里西米
B. 亚·斯卡拉蒂
C. 个性化形式
D. 标准格式
查看答案
1700年以后,()在德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这就是路德派教会的仪式所使用的康塔塔。这种康塔塔在()的创作中达到了一个完美的顶峰。A、宗教康塔塔 B、巴赫 C、世俗康塔塔 D、亨德尔
A. 宗教康塔塔
B. 巴赫
C. 世俗康塔塔
D. 亨德尔
由单声部的圣咏构成的受难乐也叫做(),它代表了受难乐体裁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在受难乐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复调手法开始被运用。这大约是从15世纪开始的。经文歌风格的复调手法起初只被用于那些代表群众的歌词部分。这种受难乐叫做()。1650年以后,进入了受难乐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这就是()阶段。
蒙特威尔第出版于1610年 的《圣母弥撒与晚祷》,是用()写成的。这是一种从文艺复兴末期逐渐孕育,而在巴罗克时期走向成熟的新风格。它是指那些()的作品;而且,器乐部分不再仅仅是(),而是有时也()。声乐与器乐这二者之间处于()的关系中。
()比巴赫早出生100年,是17世纪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也是第一位获得()的德国作曲家。实际上,他生前作为作曲家的名声并不大,死后又长期被忽视,直到浪漫派时期(1830年前后)才被()、施皮塔等人重新发现,并加以复兴。在这一点上,他和巴赫也是类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