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分,分野。 B. 宇文新州之懿范懿,美好。 C.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甫,刚、顿时。 D.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 宰, 宰相。
A.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舛,乖违、不顺。 B.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等,等到。 C.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猖狂,狂放、不拘礼法。 D.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彩,日光。
A. 本文选自《王子安集》。作者王勃,字子安,才华横溢,能诗能文,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B. 滕王阁,是唐高祖之子李元英任洪州都督时修建的一所楼阁。李元英后封为滕王,所以此楼命名为“滕王阁”。唐高宗时阎某任洪州都督又重新修缮,王勃在赴交趾探父途中,正遇当地在此大宴宾客,于是被邀参加宴会,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序文。 C. 这篇序文,实际是一篇四字或六字相对偶的骈文。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对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当然也流露了宿命论的消极情绪。 D. 文中用典贴切,简练含蓄。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A.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两处用典,赞美了滕王阁所在地的物华人杰。其中,“龙光”“徐孺”还是词语的减缩。 B. 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作者用班超投笔从戎典故暗示自己想要从军。其中,“投笔”是词语的减缩。 C.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谢家之宝树”、“孟氏之芳邻”两个典故说明自己并没有谢玄那样的才华,因此也找不到孟母寻找的好邻居。 D.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典出《论语·季氏》,王勃在这里是说自己过些时候要到父亲那里聆听教诲。
A.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表明自己怀才不遇,有似屈原和贾谊。 B.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表明自己生不逢时,有对皇帝的怨恨之情。 C.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表明自己身处逆境,仍能达观看待。 D.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表明自己不会怨世恨俗而放任自流。
A.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本句在色彩上,上句淡雅,下句浓重,浓淡对比,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 B.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写滕王阁周围景物,是近景。 C.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彩霞自上而下,写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写尽了秋晚暮色之美。 D.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此句所写为眼前所见之实景,登高远眺,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集于笔端。
A. “意有所极”中的“意”是由贬谪引发的惴栗之感,是将忧惧抑郁寄情于山水之中,不同于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之“意”。 B. 文章开头先写以前对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表明这些“幽泉怪石” 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悦和解脱,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 C. 作者虽然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当他发现西山之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文题“始得”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之比较结束全文。 D. 作者将“特立”之西山赋予了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和恢弘远大的志向,西山即我,我即西山,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A. 文段中的“高下之势”、“尺寸千里”、“外与天际”三组画面,生动、准确地描绘出西山的“怪异”之景。 B. 文段中的“过”“缘”“斫”“焚”四个动词,领起四个短语,构成一种急促之势,说明他老而不稳的性格。 C. 在表现手法上,文段采用了“从对面着笔”的描写手法(衬托),产生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D. 在主题上,情景交融,将山水人格化,达到了描摹山水与言志抒情完美结合的境界。
A. 望西山,始指异之:看到了西山,才指点着认为它奇异。 B.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悠悠然与天地之气一道,而不知它的边际;巍峨无边啊与造物者相处,而不知它的尽头。 C.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这以后才知道我以前并未真正地游览过。 D.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青山白云,萦回缭绕,山里山外,水天一色,向四周一望,浑然成为一个整体。
A.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把自己融入到西山美景之中,与之构成一种物我合一的意象,把他那种忘情于山水的情态推向了高峰。 B.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隐含了作者不与世俗之徒为伍的气节。 C. 从“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句中的“游于是乎始”可以看出,该文不仅是柳宗元《永州八记》这组游记之开宗明义之作,而且它贯领全组文章,使其构成一个首尾呼应,脉络一贯的整体。 D. 寄情于景,托物寓志,是本段文字的一大特色。文中叙事写景,都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色彩,表现了作者寂寞惆怅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