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小学四年级以后的日子,便有如进入了一层一层安静的重雾,浓密的闷雾里,甚至没有港口传来的船笛声。那是几束黄灯偶尔挣破大气而带来的一种朦胧,照着鬼影般一团团重叠的小孩,孩子们留着后颈被剃青的西瓜皮发型,一群几近半盲的瞎子,伸着手在幽暗中摸索,摸一并不知名的东西。我们总是在五点半的黑暗中强忍着瞌睡起床,冬日清晨的雨地上,一个一个背着大书包、穿着黑色外套和裙子的身影微微地驼着背。随身两个便当、一只水壶放在另一个大袋子里,一把也是黑色的小伞千难万难地挡着风雨,那双球鞋不可能有时间给它晾干,起早便塞进微湿的步子里走了。
查看答案
看看社会上“有福”的人,有几个人的福是因为老实而得?看看那些发了横财、飞黄腾达的人,考察一下他们的发达过程,你便会得出另一个结论:不老实的人也会有福。这样说来,“吃亏是福”难道真的错了? 其实,并不错的,不吃亏的福,与吃亏的福,虽同是“有福”,含义却大大不同。二者的差别是:不吃亏的福,福气浓烈,但“福兮祸所伏”;吃亏之福,福味清淡,但福祚长久。福,没有固定和统一的标准,是在相互比较中的一种感受,和粗茶淡饭、平民布衣相比,灯红酒绿、宝马香车的人就是福;和坐牢枪毙的人相比,躬耕陇亩、好好活着就是福。从这个角度说,“吃亏是福”永远没有错。
人的一生好比马拉松赛跑。人人都有最后一圈,这一圈通常属于人生道路漫长的老人。七老八十的人,穿过艰难的世途,穿过芸芸众生,穿过重重障碍,于是到了人生的最后一圈。 这一圈路程有长有短,跑得有快有慢。有的人稳健有力,从容不迫;有的人歪歪扭扭,步子不正;有的人拖拖沓沓,蹒跚不前。也有跑人歪道的人,或跑不快还要挡道的人,或不按竞赛规则乱跑的人,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谁能跑好这最后一圈,谁就是胜利者。
我对于海,就好像着了魔似的一天比一天迷恋起来,我爱它,甚至一天也不能离开它。有时清早起来便奔向海滨,迎接血红的太阳由海边升起;有时特地在阳光将要落山的时候,去领略海滩的黄昏滋味。我更爱看矗立在海中央的灯塔,我佩服那守灯塔的人,他每天机械地守住自己的岗位,给予往来的航行者一种光明的指示;假若没有他,这海面将被黑暗所包围,来往的船只,随时都有触着暗礁的危险。
开卷有益,是古人奖励读书的一句成语。从前读到一册坏书,读后每觉得为古人所欺;现在多了一点智识,反过来又觉得古人的不欺我了。总之,好书读了,原有所得,就是可以知道它的好处在哪里。可是坏书读了,而知道它的坏的原因与地方,岂不也是一得?从前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之意,也不一定是从正的一方面着想,反过来在负的一方面,也何尝不可以为鉴戒。因此,从前是非有定评之书:不读的,现在却马勃牛溲了,一例的都想看看了,这大约总也是一种进步的现象。